茭白,又名高瓜、菰笋、菰手、茭笋,高笋。是禾本科菰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。分为双季茭白和单季茭白(或分为一熟茭和两熟茭),双季茭白(两熟茭)产量较高,品质也好。古人称茭白为“菰”。在唐代以前,茭白被当作粮食作物栽培,它的种子叫菰米或雕胡,是“六谷”(稌、黍、稷、粱、麦、菰)之一。后来人们发现,有些菰因感染上黑粉菌而不抽穗,且植株毫无病象,茎部不断膨大,逐渐形成纺锤形的肉质茎,这就是现在食用的茭白。这样,人们就利用黑粉菌阻止茭白开花结果,繁殖这种有病在身的畸型植株作为蔬菜。可入药。世界上把茭白作为蔬菜栽培的,只有中国和越南。茭白在山东新泰白庄子被誉为三好之一(三好即 茭白、春芽、野鸭蛋),自古流传至今。多生长于长江湖地一带,适合淡水里生长。
选地
茭白根系发达,生长量大,适宜水源充足、土层松软、富含有机质、保水保肥力强的粘壤土或壤土栽培。南方农民有在湖泊、池塘、沟渠岸边浅水处种养茭白的习惯。洼地、水田栽培茭白一般栽前7~10天耕第1次,栽前2~3天施足基肥后耕第2次,耕后即耙平,做到田平泥烂。
茬口
茭白可与水稻、席草、藕、荸芥、慈姑、芡实等轮作,也可与黄鳝、泥鳅、螃蟹或其他鱼类等共生。茭白与水稻连作,茭白采用两熟茭品种,夏茭采收后即进行耕耙整地,施足基肥,栽插单季稻或双晚粳稻,两作生育期互补,均能获得高产。此法适宜于地热较高的水田。茭白与席草连作:秋季茭白采收后进行整地、施肥,栽种席草。
此法适宜于地热较平、水层较浅的洼地。茭白与黄鳝、泥鳅共生:茭白田套养黄鳝、泥鳅,四周田埂要加固,埂高应高出常年最高水位50厘米,最好砌成水泥墙埂,以防逃;田内烂泥层宜厚,茭白宽窄行栽植,田间留十字形空地;苗种放养前,池内应用生石灰消毒。茭白与螃蟹共生:螃蟹池套栽茭白,池外四周设置防逃防盗围墙,池内四周挖宽沟,中间开挖“十”字型沟,沟深以1米左右为宜;淤泥层不宜太厚,茭白宜稀植,株行距可采用40厘米×100厘米,蟹苗放养前池内应用生石灰消毒。
品种选配与栽培季节
宜选品质好、有效分蘖多、灰茭和雄茭少、抗逆性强、产量高的品种栽培。茭白喜温暖湿润气候,遇霜后茭叶即枯死。北方无霜期短,以栽植一熟茭为主,一熟茭适于春栽。南方无霜期长,水源充足,一熟茭和两熟茭均适栽培。苏、浙、皖一带,一熟茭在清明到谷雨栽植;夏秋两熟茭可分为春栽和秋栽两种,春栽在谷雨前后,秋栽在立秋前后。南方地区应以栽培两熟茭品种为主,栽培季节应以一个年周期为好。
栽植
春栽在谷雨前后,当分蘖苗长至30~50厘米,具有3~4片叶时,距茭墩3~5厘米处,将苗连泥挖起,用快刀顺着分蘖着生的趋势,分为7~12小墩,每小墩要求带有老茎及匍匐茎,并有健全分蘖3~5个,随挖、随分、随栽,最好是在傍晚或阴雨天栽植。如从外地引种,运输过程中应保持一定的温度,栽前割去叶尖,留株高30厘米,以减少水分蒸发和防止栽后遇风动摇,影响成活率。栽植密度应根据品种和土壤肥力而定。
中等肥力的田块,采用株距40~50厘米,行距85~95厘米,每公顷2.2~2.5万穴。瘦瘠肥力低的田块,应适当增加密度,每公顷3~3.7万穴。移栽如前茬为早藕、席草、早稻等,应采用早熟茭品种进行秋栽。茭秧在清明至谷雨期间于藕田或池塘四周寄栽,立秋前后栽插(最迟不宜过8月15日),此时苗高已有1米以上,并有较多的分蘖苗。栽前将苗墩的分蘖用手顺势一一扒开,逐墩起苗,每株带1~2苗,剪去叶梢50厘米左右。夏秋气温较高,应选阴天或下午栽植。栽植密度行距40~45厘米,株距25~30厘米,每公顷栽6万穴左右。当天起苗,当天栽植,栽入土深10~15厘米,以栽没薹管为度。
水肥管理
茭白植株高大,生长期长,偏爱有机肥,需施足基肥才能获得高产,一般基肥应占整个施肥量的一半。茭田施肥量的多少,主要与土壤肥力、栽植密度和栽植期有关。土壤肥力高、栽植早、密度大应少施;土壤瘠薄、栽植较晚、茭苗较稀应加大施肥量。一般当年春栽的两熟茭或一熟茭,中等肥力的地块,整地时每公顷施基肥3~3.7万千克腐熟猪厩粪或其他相应肥力的农家肥。追肥采取重、轻、重的施肥原则,栽后12~15天追施5~2.5万千克人粪尿或尿素220~300千克(称为提苗肥),以促进有效分蘖;分蘖盛期看苗情追肥防止早衰,一般每公顷施尿素450~1500千克;8月中旬前后孕茭前追肥量宜大,以促进肉质嫩茎膨大,增加茭白单产,一般每公顷施人粪尿2.2~3万千克或尿素220~300千克,称为催茭肥。
催茭肥追肥要慎重及时,施肥过早,植株还未孕茭,增加无效分蘖;施肥过多,引起疯长,植株贪青,有效分蘖少和推迟结茭,严重时使全田雄茭化;施肥过少、过迟,不能满足孕茭需要,结茭小,品质欠佳,产量低。一般在植株第1批孕茭前5~7天施入。秋栽的两熟茭,当年生长期短,基肥必须充足,一般每公顷施农家肥3.7~6万千克,并在栽植后10~12天1次性每公顷施人粪尿3~3.7万千克或尿素3700~4500千克,以促使分蘖早发、整齐,赶在气温低于25℃之前孕茭。对栽植后第2年的老茭田,一熟茭的施肥方法与上述相同,但两熟茭夏茭因从萌芽到孕茭只有3个月时间,为争取高产,施肥技术是关键。清明之前每公顷施农家肥3~3.7万千克,追肥以速以为主,分2次重追:当苗长高10厘米左右时,追施人粪尿3.7~4.5万千克或尿素300~370千克;孕茭前5~7天(一般在立夏之后)第2次追施人粪尿2.2~3万千克或尿素220~300千克。新老茭田追肥均应以速效有机肥为主;如人粪尿不足,才可用尿素代替。施肥时应适当放浅水层,施肥后2~4天加水到原来的水位,以利肥料吸入土中。施肥时要防止烧伤叶片。水层管理上,春栽茭白采取浅、深、浅的灌溉原则。栽植后至分蘖前期,保持浅水层3~4厘米,便于提高水温,以促进发根和有效分蘖。分蘖中期(每茭墩20株分蘖苗以上),水层加深到8~10厘米,以抑制无效分蘖。
盛夏高温超过35℃时,应适当深灌降温,并定期换水,以防土壤缺氧引起烂根。但最高水位不宜超过“茭白眼”,因此处组织较嫩,病害容易侵入。此外,水位过高,会使薹管伸长,易倒伏。分蘖后期至孕茭前,保持水层12~15厘米,以降低水温,控制后期分蘖,促进提早孕茭。孕茭期水层加深到18~20厘米,以防阳光直射,保证茭白洁白柔嫩,提高质量。进入采收期和越冬期,茭田应保持浅水层3~5厘米或湿润状态。秋栽茭白栽植时和还苗期,保持浅水层3~5厘米;分蘖期加深水层到8~10厘米;孕茭期保持水层15~18厘米;采收期和越冬期水肥管理如上。一熟茭老茭田水层管理与上述春栽新茭田类同。两熟茭老茭田春季萌芽期至分蘖期,保持水层3~5厘米,分蘖后期至孕茭期保持水层8~10厘米,同时应拔掉多余的小分蘖苗。
茭田管理
茭白生长前期,气温低,生长较慢,水生杂草丛生,应分蘖封行之前,耘田、除草2~4次。老茭田出苗后或新茭田栽植后,发现死苗、缺苗应及时补栽。如分蘖中期田间分蘖苗过多过旺,应拔去过密的小分蘖苗,使整墩分蘖苗控制在25株以内。分蘖后期,应及时打去黄叶,拔去小分蘖苗,踩入泥中,以增强茭田通风透光,打老叶时不应拉伤植株。第1年采收秋茭时,发现灰茭和茭植株,随时做好记号,待寒露、霜降以后,将灰茭和茭连根挖掉。入冬后,齐泥割去枯叶,以使第2年出苗整齐均匀。南方农村有在立冬之后烧茭墩枯叶的习惯,认为这样可以避免下年出现灰茭和雄茭。其实,要彻底清除灰茭和雄茭,就必须将其连根挖掉,火烧茭墩。老茭田在挖去灰茭、雄茭以后,于早春萌芽时应补满缺苗。若老茭墩苗太密时,应在清明、谷雨期间疏去细小密集的分蘖,每8~10厘米见方留一健壮分蘖苗,同时向茭墩中间压一块泥,压盖程序以茭苗向四周散开为宜。
病虫防治
病害主要有锈病、稻瘟病、纹枯病、胡麻叶斑病和小菌核病等。
锈病发生在叶片正反面及叶鞘上,边缘表皮裂口的残余时显。生长后期形成冬孢子堆,灰色至黑色,长条状不裸露。
稻瘟病发病叶开始呈条状或梭形病斑状,以后全叶枯焦,严重时全田如火烧状。纹枯病在茭白分蘖盛期至孕茭期最易发生。发病初期先在叶鞘上出现水渍状暗绿色椭圆形病斑,之后扩大成云纹状病斑。发病严重时茭叶枯死,茭肉干瘦。
胡麻叶斑病在叶片发病初期呈针头大褐色小斑点,然后逐渐扩大为圆形、椭圆形、梭形病斑,边缘淡褐色至深褐色,中间黄褐色至灰白色,有时略呈轮纹状,外围有黄色或淡黄色晕圈。后期病斑可相互愈合成块状枯死,多从叶缘或叶尖沿外缘向下逐渐枯死或枯白色,病斑两面有明显的褐色露层,有时也呈轮纹状。
小菌核病多在茭白生长后期腐生或寄生于叶鞘上,危害叶鞘引起水渍状变色,在形成显著病斑后枯黄,鞘内生长大量小粒菌核。
上述病害均因高温高湿引起。消除菌源,如栽培无病品种,越冬时烧茭墩,消除病株病叶、换田等;增施底肥和磷钾肥,中后期少施氮肥等;合理密植,前期浅灌,中期适当搁田等;把握在发病早期防治。纹枯病、稻瘟病可用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甲基托布津500~800倍,10~15天内连续防治2~3次;胡麻叶斑病可用40%异稻瘟净600倍液,在10~15天内连续防治2~3次;锈病、小菌核病可用80%代森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,在10~15天内连续防治2~3次。虫害主要有大螟、二化螟、蚜虫和叶蝉。大螟、二化螟幼虫在幼茭期钻入茭肉内,蛀食心叶和茭肉,造成枯心苗和废品茭白,每年发生3代。
生物防治方法是及时清除田边杂草,冬季齐地面割除枯黄茎叶集中烧毁,消灭越冬幼虫;药物防治方法是每公顷用50%杀螟松乳油3千克加水6~7.5万千克泼浇,或在蚁螟孵化高峰前2天用杀虫双或杀虫灵喷雾防治。
蚜虫为害表现为茭白受害后,叶片发芽卷缩,防治方法是在发生初期用40%乐果乳剂2000倍液喷治。叶蝉成虫和若虫群集茭白叶片上刺吸汁液,造成叶片枯黄,可用40%苏化203乳剂1000~1500克,加水1000千克喷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