物种 | 诸麦 |
---|---|
门类 | 中药材·《本经逢原》·谷部 |
中文名 | 诸麦 |
拉丁名 | |
英文名 | |
别名 | |
界 | 植物界、动物界、其它 |
门 | |
纲 | |
目 | |
科 | |
属 | |
种 | |
分布区域 | |
命名者及年代 | 张璐·清(公元1617-1700年) |
保护级别 | |
备注 | 诸麦·《本经逢原》·张璐 |
更多 | 《本经逢原》由清代著名医家张璐著,成书于清·康熙三十四(1695)年,是张璐众多著作中唯一的一部药物学著作。张璐,字路玉,号石顽,生于1617年,大约卒于1700年,江苏长洲(今江苏吴县)人。 |
甘平皮寒无毒。
发明《素问》云,麦属心火之谷也。郑玄云,麦有孚甲属木。许慎云,麦属金,金旺而生,火旺而死。三说各异。《别录》云,麦养肝气,与郑说合。孙思邈云,麦养心气与《素问》合。参考其功,除烦、止渴、收汗、利溲、止血,皆心之病,当以《素问》为准。苏恭云,小麦作汤,不令皮坼,坼则性温,不能消热止渴也。可知方中用麦皆取外麸之力,仍取温性内存以辅助之。愚按∶五谷中惟麦得春升之气最早,故为五谷之长。察其性之优劣,则南北地土所产之不同∶北麦性温,食之益气添力;南麦性热,食之助湿生痰。故北人以之代饭,大能益人,养肝气,去客热,止烦渴,利小便,止漏血唾血,令妇人得孕。南方气卑地湿,久食令人发热,乡土不同故也。干面益胃强肝,湿面生痰助湿,初夏新者尤甚。新麦性柔,助湿热尤甚。而斩获时遇雨色变者,食之令人作呕,能伤胃气。麸皮多筋而性寒,能发肝风脾气,且最难 化。受其伤者,惟草果能消去之,其治走气作痛,用酽醋拌麸皮炒热,袋盛熨之。小麦粉乃麸皮洗筋澄出。《积善堂方》乌龙膏治一切肿毒未溃者,用陈年小麦粉炒黑,醋调糊熬如漆,磁罐收贮,用时摊纸上剪孔贴之,其肿自消,药力尽自脱。用经霜桑叶、大黄末和蜜调敷尤良。浮麦轻虚,象肺能敛盗汗,取其散皮腠之热也。麦奴乃麦将熟时上有黑霉者,朱肱治阳毒、温毒、热渴、斑狂,麦奴丸用之。方用小麦奴、梁上尘、釜底煤灶突墨,同黄芩、麻黄、硝黄等分为末,蜜丸,弹子大,水化服一丸,汗出或微利即愈,取从火化之象也。大麦即牟麦,健胃化食,主消渴除热,久食令人多力健行。大麦作 温中消食,即经发萌,大能耗伐肾气,凡人小便多者禁之。王好古云∶麦 、神曲二药,胃气虚人宜服之。赵养葵曰,此不稽之言也。今人造饴必用麦 ,始化,伤中消导可知。产妇乳肿不欲乳哺,用麦 半两入四物汤,服之即断,伤耗精血可知。雀麦一名杜姥草,益肝和脾,《丹方》以此草同苦瓠叶醋渍炮熟,内口中齿外边熨之,冷则易,热者再熨。更取铜器置水浸熟草与叶,乘热漱痛齿,得虫长三分。老者黄色,小者白色,多者得数十枚,少者得二三十枚,出《千金方》。荞麦甘平,动风发热,能炼肠胃滓秽积滞,降气宽肠,治白浊白带,气盛而湿热者宜之。孟诜言益气力者,殆未然也。炒焦热水冲服,治绞肠沙,腹痛。小儿丹毒,赤肿,醋调涂之。然须北方者良,南方者味苦性劣不堪服食,久食令人动风头眩;不可与猪羊肉食,令人须眉脱落,又不可合黄鱼食。其秆烧灰淋汁即碱,用化锻石,能去靥痣恶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