物种 | 野油麻 |
---|---|
门类 | 中药材·《中华本草》 |
中文名 | 野油麻 |
拉丁名 | Yě Yóu Má |
英文名 | Herb of Oblongleaf Betony |
别名 | 地参、水茴香、千密灌 |
界 | 植物界、动物界、其它 |
门 | |
纲 | |
目 | |
科 | |
属 | |
种 | |
分布区域 | 生态环境:生于林下或湿地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台湾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 |
命名者及年代 | |
保护级别 | |
备注 | 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;出自《贵州草药》 |
更多 | 药材基源:为唇形科植物长圆叶水苏的全草或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tachys oblongifolia Benth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 |
《中华本草》:野油麻
拼音注音
Yě Yóu Má
别名
地参、水茴香、千密灌
英文名
Herb of Oblongleaf Betony
出处
出自《贵州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唇形科植物长圆叶水苏的全草或根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tachys oblongifolia Benth.
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林下或湿地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台湾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。具横走根状茎。茎高0.5-1m,在棱及节上有长柔毛。叶对生:叶柄长约2mm,或近无柄;叶片长圆状披针形,长3-7cm,宽1-2cm,先端微急尖,基部浅心形,上面状披针形披针形,长3-7cm,宽1-2cm,先端微急尖,基部浅心形,上面疏破柔毛,下面密被柔毛状绒毛,沿脉上被长柔毛;轮伞花序通常6花,下部者远离,上部者密集排列成长5-8cm,假穗状花序;小苞片条形,具微柔毛;花萼钟状,连齿长7mm,外被具腺绒毛,沿脉疏和长柔毛,10脉,齿5,三角状披镖形,具刺尖头;花冠粉红色或粉红色紫色,长约1.3cm,筒内面在喉部具微柔毛,毛环不显或缺,上唇直立,下唇3裂,中裂片肾形,侧裂片卵圆形;雄蕊4,前对较长;花盘平顶,波状。小坚果卵球形。花期5-6月,果期6-7月。
性味
味辛;微甘;性平
功能主治
补气;止血。主病后体弱;气虚乏力;久痢;外伤出血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复方
①治久痢:野油麻一两。煨水服。②治病后虚弱:野油麻一两。炖肉吃。③治外伤出血:野油麻适量,捣绒敷患处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