物种 | 地杨梅 |
---|---|
门类 | 中药材·《中华本草》 |
中文名 | 地杨梅 |
拉丁名 | Dì Yánɡ Méi |
英文名 | Herb or fruit of Flowery Woodrush |
别名 | |
界 | 植物界、动物界、其它 |
门 | |
纲 | |
目 | |
科 | |
属 | |
种 | |
分布区域 | 生态环境:1. 2.多花地杨梅生于山坡草丛、路旁潮湿处。资源分布:1. 2.多花地杨梅分布于我国南、北各地普遍分布。 |
命名者及年代 | |
保护级别 | |
备注 | 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;出自《本草纲目拾遗》 |
更多 | 药材基源:为灯芯草科植物地杨梅和多花地杨梅的全草或果实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Luzula capitata (Miq.)Miq.ex Kom.[L.campestris(L.)DC.var.capitata Miq.] 2.Luzula |
《中华本草》:地杨梅
拼音注音
Dì Yánɡ Méi
英文名
Herb or fruit of Flowery Woodrush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拾遗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灯芯草科植物地杨梅和多花地杨梅的全草或果实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Luzula capitata (Miq.)Miq.ex Kom.[L.campestris(L.)DC.var.capitata Miq.] 2.Luzula multiflora(Retz.)Lej.[Juncusmultiflora Retz.;L.campestris(L.)DC.var.multiflora(Retz.)C.B.Clarke].
采收和储藏:夏季采割全草,剪取果实,分别晒干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1. 2.多花地杨梅生于山坡草丛、路旁潮湿处。
资源分布:1. 2.多花地杨梅分布于我国南、北各地普遍分布。
原形态
1.茎丛生,地下有小块根。叶鞘闭合;叶线形,长7-15cm,宽2-6mm,边缘具缘毛。花序自叶丛中抽出,排成1个头状花序;花被片6,白绿色至赤褐色,长2.5-3mm;雄蕊6,长约为花被片的2/3,花药狭长椭圆形,花丝较短。蒴果淡绿色至淡褐色,长约等于花被片。种子3颗,暗褐色;种阜淡黄色,长约为种子1/2。花、果期4-6月。
2.多花地杨梅 多年生草本,高12-50cm。叶鞘闭合;叶线形,长5-10cm,宽约4mm。花序常由5-12个小头状花序集生成聚伞花序;小头状花序梗长短不等,多花;先出叶宽卵形,边缘有小齿和缘毛;花被片黄褐色或黑褐色,长2.5-3mm;雄蕊6,花药长约为花丝2倍;柱头刷状而旋卷。蒴果近卵形,淡绿色到淡褐色,长约等于花被片。种子卵形,长1.5mm,暗褐色;种阜淡黄色,长约为种子的1/2-1/3。花、果期7-8月。
栽培
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气候,耐严寒。对土壤条件要求严,一般土壤均可栽培,但宜选择肥沃、疏松的坡地或林下地栽培。 栽培技术 用种子每殖,直播法。夏季采收成熟种子,晒干贮藏待播。翌年春季,按行距20cm开浅沟条播,上覆细土1-2cm。 田间管理 播后注意适当浇水,保持土壤湿润;出苗后定期清除杂草、松土;生长期施肥1-2次。
归经
胃;肠经
性味
辛;平
功能主治
清热止痢。主赤白痢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9g。
各家论述
《本草拾遗》:主赤白痢,取茎、子煎服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