物种 | 灯笼草 |
---|---|
门类 | 中药材·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 |
中文名 | 灯笼草 |
拉丁名 | Dēnɡ Lonɡ Cǎo |
英文名 | |
别名 | 灯笼果、打额泡、地灯笼、天泡果、打扑草、苦灯笼草、炮仔草、母炮草 |
界 | 植物界、动物界、其它 |
门 | |
纲 | |
目 | |
科 | |
属 | |
种 | |
分布区域 | 福建、广东、广西。 |
命名者及年代 | |
保护级别 | |
备注 | |
更多 | 茄科灯笼草Physalis peruviana L.,以全草入药。 |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灯笼草
拼音注音
Dēnɡ Lonɡ Cǎo
别名
灯笼果、打额泡、地灯笼、天泡果、打扑草、苦灯笼草、炮仔草、母炮草
来源
茄科灯笼草Physalis peruviana L.,以全草入药。
生境分布
福建、广东、广西。
性味
苦,凉。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,消炎利水。主治感冒发热,腮腺炎,支气管炎,急性肾盂肾炎,睾丸炎,泡疹,疖疮,疝气痛。
用法用量
0.5~1两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