物种 | 水茄 |
---|---|
门类 | 中药材·《中华本草》 |
中文名 | 水茄 |
拉丁名 | Shuǐ Qié |
英文名 | Root of Water Nightshade |
别名 | 天茄子、洋毛辣、刺蔷茄、金钮扣、山颠茄、刺茄、鸭卡、野茄子、茄木、狗辣子、一面针、小登茄、扭茄木、金衫扣 |
界 | 植物界、动物界、其它 |
门 | |
纲 | |
目 | |
科 | |
属 | |
种 | |
分布区域 | 生态环境:生长于热带地方的路旁、荒地、沟谷及村庄附近等潮湿地方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台湾、广东、广西、云南。 |
命名者及年代 | |
保护级别 | |
备注 | 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;出自《广西药植名录》。 |
更多 | 药材基源:为茄科植物水茄的要及老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olanum torvum Sw.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,洗净,切片,鲜用或晒干。 |
《中华本草》:水茄
拼音注音
Shuǐ Qié
别名
天茄子、洋毛辣、刺蔷茄、金钮扣、山颠茄、刺茄、鸭卡、野茄子、茄木、狗辣子、一面针、小登茄、扭茄木、金衫扣
英文名
Root of Water Nightshade
出处
出自《广西药植名录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茄科植物水茄的要及老茎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olanum torvum Sw.
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,洗净,切片,鲜用或晒干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长于热带地方的路旁、荒地、沟谷及村庄附近等潮湿地方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台湾、广东、广西、云南。
原形态
灌木,高1-3m。小枝、叶下面、叶柄及花序柄无被尘土色星状柔毛。茎直立,分枝,粗壮,枝和叶柄散生短刺。叶单生或双生;叶柄长2-4cm;叶片卵形至椭圆形,长6-12cm,宽4-9cm,先端尖,基部心脏形或楔形,两边不相等,全缘或浅裂。伞房花序腋外生,花序长约4cm;总花梗长1-1.5cm,具1细直刺或无;萼杯状,外面被星状毛及腺毛,先端5裂,裂片卵状长圆形;花冠辐形,折色,5裂,裂片卵状披针形;雄蕊5,着生于花冠喉部,花药长约7mm;子房2室,柱头截形。浆果圆球形,黄色,光滑无毛,直径1-1.5cm;种子盘状,直径1.5-2mm。全年均开花、结果。
性状
状性鉴别 参见“金钮扣”,惟茎的皮刺长约5mm以上。
化学成分
水茄根含新绿莲皂甙元(neolchlorogenin)[1],圆椎茄碱(jurubine)[2]。
茎含澳洲茄胺(solasodine),澳洲茄-3,5-二烯(△3,5-solasode-ene)[1]。
果实含水茄皂甙元(torvogenin),绿莲皂甙元(chloro-genin)[1]。脱氢剑麻皂甙元(sisalagenone)[3]。
叶子中分得2,3,4-三甲基三十烷(2,3,4-trimethyltria-contane),二十八醇三十烷酸酯(octacosanyltriacontanoate),5-三十六酮(5-hexatriacontanone),三十醇(triacontanol),3-三十三酮(3-tritriaconetanone),三十四烷酸(tetratriacotanoic acid),谷甾醇(sitosterol),豆甾醇(stigmasterol),菜油甾醇(campesterol)[4],水茄皂甙(torvonin)A[5]、B[6],绿莲皂甙元、新绿莲皂甙元[1],潘尼枯甙元(paniculogenin)[2],海南皂甙元(solaspigenin,hainange-nin),新海南皂甙元(neosolaspigenin)[7]。
炮制
洗净,切片,晒干备用。
性味
味辛;性平;小毒
注意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“青光眼病人忌内服,以免增加眼压而使病情恶化。”
功能主治
活血消肿止痛。主胃痛;痧症;闭经;跌打瘀痛;腰肌劳损;痈肿;疔疮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各家论述
1.《广西药植名录》:散血,止痛。治咳血,牙痛,无名肿毒。
2.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散瘀,消肿,止痛。治跌打瘀痛,腰肌劳损,胃痛。
3.《贵州草药》:清暑,止咳,补虚。治痧症,劳弱虚损,久咳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