物种 | 鹿角草 |
---|---|
门类 | 中药材·《中药大辞典》 |
中文名 | 鹿角草 |
拉丁名 | Lù Jiǎo Cǎo |
英文名 | |
别名 | 小鬼叉子、鬼针草、山黄连、土黄连、不怕日草、鬼疙草、刺针草 |
界 | 植物界、动物界、其它 |
门 | |
纲 | |
目 | |
科 | |
属 | |
种 | |
分布区域 | 生于山坡、路旁,或阴湿处。分布东北、内蒙古、河北、河南、山西、山东、江苏、福建等地。 |
命名者及年代 | |
保护级别 | |
备注 | 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;出处 《泉州本草》 |
更多 | 为菊科植物小花鬼针草的全草。夏,秋采收。 |
《中药大辞典》:鹿角草
拼音注音
Lù Jiǎo Cǎo
别名
小鬼叉子、鬼针草(《江苏野生植物志》),山黄连、土黄连、不怕日草(《泉州本草》),鬼疙草(《河南中草药手册》),刺针草(《内蒙古中草药》)。
出处
《泉州本草》
来源
为菊科植物小花鬼针草的全草。夏,秋采收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坡、路旁,或阴湿处。分布东北、内蒙古、河北、河南、山西、山东、江苏、福建等地。
原形态
一年生草本。茎直立,四棱形,高30~50厘米,暗褐色,有毛。基生叶密集,具长柄;茎生叶对生或互生,2~3回羽状深裂,裂片线形,宽约3毫米,先端尖,全缘,叶柄较短。头状花序顶生,径约7毫米;总苞2~3列,苞片线状披针形,先端尖;管状花黄色,先端5裂。瘦果线形,长1~1.5厘米,棕黑色。有四梭,顶端有针刺2枚,长约5毫米。花期8~9月。
性味
苦,凉。
①《泉州本草》:"甘微苦,凉,无毒。"
②《河南中草药手册》:"苦,平。"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,活血去瘀。治感冒发热,喉痛,肠炎腹泻,阑尾炎,跌打损伤,痈疽热疖。
①《泉州本草》:"清热解毒,去瘀活血,通调水道。治痈疽疖肿,小便赤涩。"
②《河南中草药手册》:"活血,利尿。"
③《内蒙古中草药》:"治肠炎腹泻,阑尾炎,感冒发烧,跌打损伤及蛇虫咬伤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0.5~1两。外用:捣敷。
复方
①治副鼻窦炎:鬼针草、白芷、天麻、猪脑髓,水煎服。(《内蒙古中草药》)
②治跌打损伤:小花鬼针草二两,水煎,兑黄酒一两服。
③治阑尾炎:小花鬼针草二两,水煎,加蜂蜜二两服。
④治咽喉痛:小花鬼针草三棵,水煎服。
⑤治毒蛇吱伤:小花鬼针草三两,水煎服。外用小花鬼针草、犁头草各二两,捣敷伤处。(②方以下出《河南中草药手册》)
⑥治热疖屡发不愈:鲜山黄连每次一至一两半,水煎服。
⑦治小便疼痛:鲜山黄连每次一至二两,酌加冰糖煎服。
⑧治下消手足酸软无力:鲜山黄连一两,木本白椿根一两,合猪小肚炖服,连服四次。(⑥方以下出《泉州本草》)
摘录
《中药大辞典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