物种 | 葛仙米 |
---|---|
门类 | 中药材·《本草纲目拾遗》·卷八 诸蔬部 |
中文名 | 葛仙米 |
拉丁名 | |
英文名 | |
别名 | |
界 | 植物界、动物界、其它 |
门 | |
纲 | |
目 | |
科 | |
属 | |
种 | |
分布区域 | |
命名者及年代 | 赵学敏·清(公元1765年) |
保护级别 | |
备注 | 葛仙米·《本草纲目拾遗》·赵学敏 |
更多 | 《玉楸药解》清 黄元御 著 |
生湖广沿溪山穴中石上,遇大雨冲开穴口,此米随流而出,土人捞出,初取时如小鲜木耳,紫绿色,以醋拌之,肥脆可食,土名天仙菜,干则名天仙米,亦名葛仙米。以水浸之,与肉同煮,作木耳味。大约山洞内石髓滴石所成。性寒,不宜多食。四川亦有之,必遇水冲乃得,岁不常有。他如深山背阴处,大雨后石上亦间生,然形质甚薄,见日即化,或干如纸,不可食矣。梧州府志∶葛仙米出北流县勾漏洞石上,为水所渍而成,石耳类也。采得曝干,仍渍以水,如米状,以酒泛之,清爽袭人。此原非谷属,而名为米,传云∶晋葛洪隐此乏粮,采以为食,故名。岭南杂记∶韶州仁化县丹霞山产仙米,遍地所生,粒如粟而色绿,煮熟,大如米,其味清腴,大抵南方深山中皆有之。宦游笔记∶出粤东葛仙洞外,有流泉喷薄石上,遂生苔菌之类,其状如米粒,青色,以为羹,味极鲜美,土人呼为葛仙米。有未识者,疑是青螺。按韶州府志∶丹霞出仙米,颇与此相类,但一生沙土,一生水石,为异耳。陆祚蕃粤西偶记∶道书宝圭洞天,即今北流县勾漏山;洞口前后产葛仙米,采而干之,粒圆如黍,揉面酿酒,极芳香,性寒,味甘爽,解热清膈,利肠胃。
按∶葛仙米本属石耳之类。忆庚子岁曾于刘明府席间食之,时以为羹,俨如青螺状,翠碧可爱,味极甘鲜,滑脆适口,入蔬为宜。药性考云∶清神解热,痰火能疗;或云,久服延年,盖亦能清脏热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