物种 | 菟丝子 |
---|---|
门类 | 中药材·《新修本草》·卷第六 |
中文名 | 菟丝子 |
拉丁名 | |
英文名 | |
别名 | |
界 | 植物界、动物界、其它 |
门 | |
纲 | |
目 | |
科 | |
属 | |
种 | |
分布区域 | |
命名者及年代 | 苏敬(等)·唐(公元659年) |
保护级别 | |
备注 | 菟丝子·《新修本草》·苏敬等20余人编写 |
更多 | (公元 659 年)唐.李绩(苏敬)撰。五十四卷。原书已佚,内容尚散见于《经史证类备急本草》中。包括药图、图经、本草三部分,收载药物 844 种, 详细介绍性味、产地、效用等 。 |
味辛、甘,平,无毒。主续绝伤,补不足,益气力肥健,汁去面 ,养肌,强阴,坚筋骨,主茎中寒,精自出,溺有余沥,口苦,燥渴,寒血为积,久服明目,轻身延年。一名生菟芦,一名菟缕,一名 蒙,一名玉女,一名赤网,一名菟累。生朝鲜川泽田野,蔓延草木之上,色黄而细为赤网,色浅而大为菟累。九月采实,曝干。
得酒良,薯蓣、松脂为之使,恶 菌,宜丸不宜煮。田野墟落中甚多,皆浮生篮、 麻、蒿上。旧言下有茯苓,上生菟丝,今不必尔。其茎挪以浴小儿,疗热痱用。其实,先须酒渍之一宿,《仙经》、俗方并以为补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