物种 | 麻衣接骨 |
---|---|
门类 | 中药材·《本草纲目拾遗》·卷三 草部上 |
中文名 | 麻衣接骨 |
拉丁名 | |
英文名 | |
别名 | |
界 | 植物界、动物界、其它 |
门 | |
纲 | |
目 | |
科 | |
属 | |
种 | |
分布区域 | |
命名者及年代 | 赵学敏·清(公元1765年) |
保护级别 | |
备注 | 麻衣接骨·《本草纲目拾遗》·赵学敏 |
更多 | 《玉楸药解》清 黄元御 著 |
生背阴山脚下,或涧旁。谷雨后发苗,叶类苎麻,背不白,对节生,节下则粗如鹤膝,作紫色。敏按∶接骨草数种,俱产深山涧隰旁,近地罕得,人家间有种之者,然麻衣接骨每不易得。玉接骨性凉味甘而补,能和中调血,生髓益津,其功不仅专治折损。麻衣接骨,性温而行血,惟专治折损。故人多不传其种,辛亥,予馆临安,游西径山宝珠寺,见山门外遍隙地皆麻衣接骨,形状俨如土牛膝,而粗处作紫黯色,甚脆。折之从粗节处断;视之,紫透中心,诚为佳草,不易得。而山僧土人悉皆莫识,故得滋育盈畦也。
治跌打损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