物种 | 羊角 |
---|---|
门类 | 中药材·《本经逢原》·兽部 |
中文名 | 羊角 |
拉丁名 | |
英文名 | |
别名 | |
界 | 植物界、动物界、其它 |
门 | |
纲 | |
目 | |
科 | |
属 | |
种 | |
分布区域 | |
命名者及年代 | 张璐·清(公元1617-1700年) |
保护级别 | |
备注 | 羊角·《本经逢原》·张璐 |
更多 | 《本经逢原》由清代著名医家张璐著,成书于清·康熙三十四(1695)年,是张璐众多著作中唯一的一部药物学著作。张璐,字路玉,号石顽,生于1617年,大约卒于1700年,江苏长洲(今江苏吴县)人。 |
即羚羊角
咸寒无毒。镑碎胸前煨热令脆,研如粉,不则黏人肠胃。
《本经》主明目,益气起阴,去恶血注下,辟蛊毒恶鬼,不祥魇寐。
发明羚羊属木,入厥足阴,伐肝最捷。目暗翳障,而羚羊角能平之。痘疮正面稠密不能起发,而羚羊能分之。小儿惊痫,妇人子痫,大人中风搐搦及筋寒历节痛,而羚羊角能舒之。惊骇不宁,狂越魇寐,而羚羊角能安之。恶鬼不祥,而羚羊角能辟之。恶血注下蛊毒疝痛,疮肿 ,产后血气,而羚羊角能散之。湿热留滞,阳气不振,阴气衰痿,而羚羊角能起之。烦惫气逆,噎塞不通,郁为寒热,而羚羊角能降之。详《本经》所主皆取散厥阴血结耳。愚按诸角皆能入肝散血解毒,而犀角为之首推,以其专食百草之毒,兼走阳明,力能祛之外出也。故痘疮之血热毒盛者,为之必需。若痘疮之毒并在气分,而正面稠密不能起发者,又须羚羊角以分解其势,使恶血流于他处,此非犀角之所能也。人但知羚羊角能消目翳,定惊痫而散痘疮恶血之功,人所共昧。羚羊角治青盲目暗与羚羊角不殊,而辟除邪魅蛊毒亦相仿佛,惜乎从未之闻。惟消乳癖《丹方》用之。白羯羊角亦能消乳癖,而方家每用琉璃角灯磁盘刮取薄屑,置胸中候脆,杵细,酒服方寸匙屡效,专取宿腐之味,以消陈积之垢也。
其鹿角刮屑善消虚人乳肿,未溃即消,已溃即敛,即《本经》主漏下恶血之治。龙角治神魂不宁,功用与龙齿略同。《千金方》中有齿角并用者。牛角腮专主闭血、血崩,牛之一身惟此无用。而《本经》特为采录,《千金》尤为崩漏要药,可见天地间无弃物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