物种 | 节节花 |
---|---|
门类 | 中药材·《中华本草》 |
中文名 | 节节花 |
拉丁名 | Jié Jié Huā |
英文名 | |
别名 | 耐惊菜、蓬子草、虾蠊菜、满天星、虾钳菜、白花仔、白花节节草、曲节草、蛇痫、水牛膝、一包针、猪屎草、水金铃、地扭子、飞疔草、蟛蜞菊、耐惊花、鲎脚菜 |
界 | 植物界、动物界、其它 |
门 | |
纲 | |
目 | |
科 | |
属 | |
种 | |
分布区域 | 生态环境:生平旷野路边、水边、田边请潮湿处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华东南和西南等地。 |
命名者及年代 | |
保护级别 | |
备注 | 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;出自《生草药性备要》。 |
更多 | 药材基源:为苋科植物莲子草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lternanthera sessilis(L.) DC. [Illece-bruin。Sessile L.]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鲜用或晒干。 |
《中华本草》:节节花
拼音注音
Jié Jié Huā
别名
耐惊菜、蓬子草、虾蠊菜、满天星、虾钳菜、白花仔、白花节节草、曲节草、蛇痫、水牛膝、一包针、猪屎草、水金铃、地扭子、飞疔草、蟛蜞菊、耐惊花、鲎脚菜
出处
出自《生草药性备要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苋科植物莲子草的全草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lternanthera sessilis(L.) DC. [Illece-bruin。Sessile L.]
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鲜用或晒干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平旷野路边、水边、田边请潮湿处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华东南和西南等地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10-45cm。茎上升或匍匐,多分枝,具沟,沟内有柔毛,在节处有一行横生柔毛。单叶对生;无柄;叶片条状披针形、倒卵状长圆形、长圆形、倒卵形,长1-5cm,0.2-2cm,先端渐尖,基部渐窄,全缘或具不明显锯齿。头状花序1-4个腋生,球形或长圆形,无总梗;花密生,花轴密生白色柔毛;苞片、小苞片和花被片均白色,宿存;雄蕊3个,花丝基部连合成环状,花药长圆形,退化雄蕊三角状钻形,全缘;子房1室,有胚珠1枚,柱头短裂。胞果倒心形,边缘常具翅,包于宿存花被片内。种子卵球形。花期5-7月,果期7-9月。
性状
性状鉴别 与空心苋(参见“空心苋”条)相近似,唯茎有明显的条纹及纵沟,沟内有柔毛,在节处有1行横‘柔毛。叶缘有时具不明显锯齿。头状花序1-4个,腋生,无总花梗;花白色。雄蕊3。
显微鉴别 与空心苋相似,但叶片上短蚕形非腺毛为4-5细胞,顶端细胞显着形狭而略延长。
化学成分
全草含24-亚甲基环木菠萝烷醇(24-methylenecycloartanol),环桉烯醇(cycloeucalenol),豆甾醇(stig-masterol),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,菜油甾醇(campesterol),α-菠菜甾醇(α-spinasterol),5-α-豆甾烷-7-烯醇(5-α-stigmasta-7-enol)[1],二十九烷(nonacosane),16-三十一烷酮(16-hentriacon-tanone),汉地醇(handianol)[2]。叶中分得3β-O-β-D-吡喃葡萄糖基熊果酸酯(3β-O-β-D-glucopyranosyluronic acid),28-O-β-D-吡喃葡萄糖齐域果酸酯(28-O-β-D-giucopyranosyl oleanolic acid)[3]。
有报道说分得以齐墩果酸为甙元,葡萄糖和鼠李糖为糖部分的皂甙。[4]从根中提取分得羽扇豆醇(lupeol)[5].
归经
心;胃;小肠经
性味
甘;性寒
功能主治
凉血散瘀;清热解毒;除湿通淋。主咳血;吐血;便血;湿热黄疸;痢疾;泄泻;牙龈肿痛;咽喉肿痛;肠痈;乳痈;痒腮;痈疽肿毒;湿疹;淋症;跌打损伤;毒蛇咬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~15g(鲜品30~60g);或捣汁炖服。外用:适量,捣敷;或煎水洗。
各家论述
1.《生草药性备要》:散瘀,消毒,敷疮。
2.《植物名实图考》:洗无名肿毒。
3.《福建民间草药》:消炎止痛,拔毒退肿。
4.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:治咳嗽,吐血,下乳。
5.《四川中药志》:清火退热,治牙痛,利水,疗肠风下血。
6.《泉州本草》:清热解毒,逐血消瘀,通淋利小便。治发热口渴,淋症,肠痈,痢疾,外敷痈疽肿毒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