物种 | 人面子 |
---|---|
门类 | 中药材·《本草纲目拾遗》·卷八 果部下 |
中文名 | 人面子 |
拉丁名 | |
英文名 | |
别名 | |
界 | 植物界、动物界、其它 |
门 | |
纲 | |
目 | |
科 | |
属 | |
种 | |
分布区域 | |
命名者及年代 | 赵学敏·清(公元1765年) |
保护级别 | |
备注 | 人面子·《本草纲目拾遗》·赵学敏 |
更多 | 《玉楸药解》清 黄元御 著 |
出海南,又出广中,树似含桃,子如桃实,春花夏实,至春方熟,蜜煎甘酸可食。其核两边俱似人面,耳目口鼻,无不毕具。
广志∶人面子大如梅李,其核类人面,两目口鼻皆具;肉甘酸,宜为蜜煎;仁绝美,以点茶如梅花片,光泽可爱,茶之色香亦不变。以增城水东所产为佳,其核中仁摇之即脱去,他产则否。此树最宜沙土,沙土松易发,数岁即婆娑偃盖,山民植之以为利。味甘,性平无毒,醒酒解毒,治风毒着人,遍身疙瘩成疮,或痛或痒,食之即愈。
难产不下,产母手握人面子一个,单日右手握,双日左手握,即下。
岭南杂记∶人面子煮肉及鸭,必用捶烂熬膏,甘酸益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