物种 | 羊胲子 |
---|---|
门类 | 中药材·《中药大辞典》 |
中文名 | 羊胲子 |
拉丁名 | Yánɡ Hǎi Zǐ |
英文名 | |
别名 | 羊哀、百草丹 |
界 | 植物界、动物界、其它 |
门 | |
纲 | |
目 | |
科 | |
属 | |
种 | |
分布区域 | 产于四川。其他地区亦产。 |
命名者及年代 | |
保护级别 | |
备注 | 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;出处 《纲目》 |
更多 | 为牛科动物山羊胃中的草结。宰羊时发现胃中草结,取出晒干或晾干。 |
《中药大辞典》:羊胲子
拼音注音
Yánɡ Hǎi Zǐ
别名
羊哀(《辍耕录》),百草丹(《纲日拾遗》)。
出处
《纲目》
来源
为牛科动物山羊胃中的草结。宰羊时发现胃中草结,取出晒干或晾干。
生境分布
产于四川。其他地区亦产。
原形态
动物形态详"羊肉"条。
性状
形圆如弹丸,大小不等,常见者直径为2~3厘米。外表灰黑色,略现细小草筋状物质,微带光泽。质轻松,体不沉重,无臭。以个大、体轻、色暗、有光泽者为佳。
归经
《四川中药志》:"入胃经。"
性味
《四川中药志》:"性温,无毒。"
注意
《四川中药志》:"胃火炽,无气滞者勿服。"
功能主治
①《纲目》:"治翻胃。"
②《纲目拾遗》:"解百草药毒,治噎膈翻胃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5分;或入丸、散。
复方
治翻胃:羊胲子(煅存性),每一斤入枣肉、平胃散末一半,和匀。每服一钱,空心沸汤调下。(《摘元方》)
摘录
《中药大辞典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