物种 | 红紫珠 |
---|---|
门类 | 中药材·《中药大辞典》 |
中文名 | 红紫珠 |
拉丁名 | Hónɡ Zǐ Zhū |
英文名 | |
别名 | 野蓝靛 |
界 | 植物界、动物界、其它 |
门 | |
纲 | |
目 | |
科 | |
属 | |
种 | |
分布区域 | 生于山坡、溪边或疏林、丛草中。分布广西、广东、湖南、云南、贵州、四川、浙江、江西等地。 |
命名者及年代 | |
保护级别 | |
备注 | 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;出处 《广西药植名录》 |
更多 | 为马鞭草科植物红紫珠的叶。 |
《中药大辞典》:红紫珠
拼音注音
Hónɡ Zǐ Zhū
别名
野蓝靛(《广西中兽医药植》)。
出处
《广西药植名录》
来源
为马鞭草科植物红紫珠的叶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坡、溪边或疏林、丛草中。分布广西、广东、湖南、云南、贵州、四川、浙江、江西等地。
原形态
红紫珠,又名:对节树、小红米果、红叶紫珠、细米油珠。
直立灌木,高达3米,全体被柔毛及星状毛。单叶对生,具柄,倒卵形或倒矩圆形,长10~14厘米,宽38~45毫米,先端急尖至锐尖尾,边缘有三角状锯齿,基部心脏形,上面绿色,有柔毛,下面浅绿,侧脉6~12对,被短柔毛,较密生。聚伞花序,径约2~3厘米;苞片细小,卵圆形;萼杯状,萼齿不显着,具腺点;花冠紫红色,长约3毫米,4裂,卵圆形,外面被细毛,有腺点;雄蕊4,花丝长2倍过花冠;雌蕊1,花柱略长过雄蕊,子房上位,秃净;核果球状,直径约2毫米,红色;花期4~5月。果期11~12月。
注意
①治吐血、尿血:红紫珠叶二至三两。水煎服。(《云南中草药》)
⑦治外伤出血:红紫珠叶研末,撒布患处。(《云南中草药》)
功能主治
《广西药植名录》:"接骨。治跌打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2~3两。外用:研末敷。
摘录
《中药大辞典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