物种 | 西瓜 |
---|---|
门类 | 中药材·《中药大辞典》 |
中文名 | 西瓜 |
拉丁名 | Xī Guā |
英文名 | |
别名 | 寒瓜、天生白虎汤 |
界 | 植物界、动物界、其它 |
门 | |
纲 | |
目 | |
科 | |
属 | |
种 | |
分布区域 |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。 |
命名者及年代 | |
保护级别 | |
备注 | 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;出处 《日用本草》 |
更多 | 为葫芦科植物西瓜的果瓤。夏季采收。 |
《中药大辞典》:西瓜
拼音注音
Xī Guā
别名
寒瓜(陶弘景),天生白虎汤(汪颖《食物本草》)。
出处
《日用本草》
来源
为葫芦科植物西瓜的果瓤。夏季采收。
生境分布
全国各地均有栽培。
原形态
一年生蔓性草本。茎细弱,匍匐,略具5棱,嫩枝密被毛;卷须2分叉,被毛。叶互生;叶柄长3~12厘米;叶片三角状卵形、广卵形等,长8~20厘米,宽5~18厘米,3深裂或近3全裂,中间裂片较长,两侧裂片较短,裂片再作不规则羽状深裂或2回羽状分裂,两面均甚粗糙。花单性,同株,单生于叶腋;雄花直径2~2.5厘米:花梗细,被长柔毛;花萼合生成广钟形,被长毛;先端5裂,裂片窄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;花冠合生成漏斗状,外面绿色,被长柔毛,上部5深裂,裂片卵状长椭圆形或广椭圆形,先端钝;雄蕊5,其中4枚成对合生,1枚分离,花丝粗短;雌花较雄花大,花萼、花冠和雄花相似;子房下位,卵形,外面多少被短柔毛,花柱短,柱头5浅裂。瓠果近圆形或长椭圆形,径约30厘米,表面绿色、浅绿色,多具深浅相间的条纹。种子多数,扁平,略呈卵形。花期6~7月。果期7~10月。
本植物的根及叶(西瓜根叶)、果皮(西瓜皮)、种仁(西瓜子仁)、种皮(西瓜子壳)均供药用,各详专条。
化学成分
西瓜汁含瓜氨酸、α-氨基-β-丙酸、丙氨酸、α-氨基丁酸、γ-氨基丁酸、谷氨酸、精氨酸、磷酸、苹果酸、乙二醇、甜菜碱、腺嘌呤、果糖、葡萄糖、蔗糖、盐类(主为钾盐)、维生素C、β-胡萝卜素、γ-胡萝卜素、西红柿烃、六氢西红柿烃等。又含挥发性成分,内有乙醛、丁醛、异戊醛、己醛。
花中有谷氨酸、天门冬氨酸、精氨酸,天门冬素、赖氨酸、丙氨酸。雌花含前4种氨基酸远比雄花为多,而含赖氨酸及丙氨酸较少。
药理作用
瓜肉中的瓜氨酸及精氨酸部分,据称能增进大鼠肝中的尿素形成,导致利尿。
归经
入心、胃、膀胱经。
①《玉楸药解》:"入手太阴肺、足太阳膀胱、足阳明胃经。"
②《本草求真》:"入心包、胃。"
③《要药分剂》:"入脾经。"
④《本草再新》:"入心、肝、肺三经。"
性味
甘,寒。
①《日用本草》:"味甘,寒,无毒。"
②《饮膳正要,:"味甘,平,无毒。"
③《纲目》:"甘淡,寒,无毒。"
④《本草再新》:"味甘,性凉。"
注意
中寒湿盛者忌服。
功能主治
清热解暑,除烦止渴,利小便.治暑热烦渴,热盛津伤,小便不利;喉痹,口疮。
①《日用本草》:"消暑热,解烦渴,宽中下气,利小水,治血痢。"
②《饮膳正要》:"主消渴,治心烦,解酒毒。"
③《丹溪心法》:"治口疮甚者,用西瓜浆水徐徐饮之。"
④《滇南本草》:"治一切热症,痰涌气滞。"
⑤汪颖《食物本草》:"疗喉痹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取汁饮。
复方
①治阳明热甚,舌燥烦渴者,或神情昏冒、不寐、语言懒出者:好红瓤西瓜剖开,取汁一碗,徐徐饮之。(《本草汇言》)
②治夏、秋腹泻,烦躁不安:西瓜、大蒜,将西瓜切开十分之三,放入大蒜七瓣,用草纸包七至九层,再用黄泥全包封,用空竹筒放入瓜内出气,木炭火烧干,研末,开水吞服。(《草医草药简便验方汇编》)
③治烫伤:将七至十一月间熟透的大西瓜,去瓜子,取瓢连汁密闭在干净玻璃瓶内,放置三至四个月,待产生似酸梅汤气味,过滤应用。先将烫伤部用冷等渗盐水或冷开水洗净,再将脱脂棉花在澄清的西瓜液中浸湿,敷于患处。每天换数次,一般一、二度烫伤,一周可愈,三度者二周可愈。(《河北中医药集锦》)
摘录
《中药大辞典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