物种 | 地毡草 |
---|---|
门类 | 中药材·《中药大辞典》 |
中文名 | 地毡草 |
拉丁名 | Dì Zhān Cǎo |
英文名 | |
别名 | 金雀梅、金雀花、天地花、地红花、小毛毡苔 |
界 | 植物界、动物界、其它 |
门 | |
纲 | |
目 | |
科 | |
属 | |
种 | |
分布区域 | 生于山区阴湿斜坡,或湿地水沟旁。分布福建、广东、台湾等地。 |
命名者及年代 | |
保护级别 | |
备注 | 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;出处 《泉州本草》 |
更多 | 为茅膏菜科植物匙叶茅膏菜的全草。夏、秋采收。 |
《中药大辞典》:地毡草
拼音注音
Dì Zhān Cǎo
别名
金雀梅、金雀花(《泉州青草药》),天地花(《泉州本草》),地红花、小毛毡苔(《福建中草药》)。
出处
《泉州本草》
来源
为茅膏菜科植物匙叶茅膏菜的全草。夏、秋采收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区阴湿斜坡,或湿地水沟旁。分布福建、广东、台湾等地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。茎极短缩。叶皆基生,呈镶嵌式;叶片匙形,长1~2厘米,上部圆而较宽,下部渐次狭窄,无明显的叶柄,上面密被紫红色腺毛,毛长可达5毫米。花茎自叶丛抽出,高10~15厘米;花淡红色,侧生于花茎顶端,排列成总状花序;萼片5,宿存;花瓣5;雄蕊5;花柱3,各2深裂。蒴果。花期夏季。
归经
《泉州本草》:"入心、肺、胃三经。"
性味
《泉州本草》:"甘,寒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清热解渴,凉血通淋。治感冒,肺痈,咳嗽口渴,吐血咯血,淋病,喉蛾,疔疮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鲜品0.5~1两。外用:捣敷。
复方
①治肺热肺痈,发热咳嗽口渴:鲜地毡草一两,煎汤调蜜服。
②治吐血,咯血:鲜地毡草一两。捣烂绞汁调蜜服。
③治单双乳蛾或喉癀:地毡草晒干研末吹喉,仍以鲜地毡草一两至一两半,煎汤服。
④治金钱癣:鲜地毡草擦患处(干者先浸米醋再擦),每日一、二次。
⑤治一切疔疮:鲜地毡草加生桐油、冷饭粒、乌糖捣敷。
⑥治诸淋:鲜地毡草一两。煎汤调冰糖服。(①方以下出《泉州本草》)
⑦治对口疮:鲜小毛毡苔、连钱草各适量加食盐、冷饭或红糖少许,捣烂敷患处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
⑧治流行性感冒:鲜小毛毡苔五至八钱,水煎服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
摘录
《中药大辞典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