物种 | 白萆薢 |
---|---|
门类 | 中药材·《中华本草》 |
中文名 | 白萆薢 |
拉丁名 | Bái Bì Xiè |
英文名 | Rhizome of Thinnest Yam |
别名 | 萆薢、刺萆薢、花萆薢、滑杆白萆薢 |
界 | 植物界、动物界、其它 |
门 | |
纲 | |
目 | |
科 | |
属 | |
种 | |
分布区域 | 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700-2800m的林下、灌丛中或河谷、山坡阴湿地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云南中部与西部。 |
命名者及年代 | |
保护级别 | |
备注 | 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;出自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。 |
更多 | 药材基源:为百合科植物马钱叶菝葜的根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milax lunglingensis Wang et Tang[S.siderophylla Hand.-Mazz.]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,洗净,切片,晒干。 |
《中华本草》:白萆薢
拼音注音
Bái Bì Xiè
别名
萆薢、刺萆薢、花萆薢、滑杆白萆薢
英文名
Rhizome of Thinnest Yam
出处
出自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百合科植物马钱叶菝葜的根茎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milax lunglingensis Wang et Tang[S.siderophylla Hand.-Mazz.]
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,洗净,切片,晒干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700-2800m的林下、灌丛中或河谷、山坡阴湿地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云南中部与西部。
原形态
马钱叶菝葜,攀援灌木,茎与枝条具纵条纹或棱,通常疏生刺。叶互生;叶柄长2-3cm,无鞘或鞘很狭,通常在中部有卷须,脱落点位于上部;叶片厚革质,椭圆形、卵状椭圆形至圆形,长5-11cm,宽3-9cm,先端通常微凸,有时近渐尖,基部近圆形;主脉3条在上面凹陷。伞形花序2-4个排成短圆锥花序;总花梗长3-10mm,花序托稍膨大,近球形;花单性,雌雄异株;花被片6,黄色;雄花外花被片长约6mm,宽约2mm,内花被片宽约1mm,雄蕊6,长3-6mm;雌花比雄花小,具3枚退化雄蕊,子房3室,柱头3裂。浆果球形,直径5-6mm,熟时黑色。花期3-4月,果期8-10月。
性味
辛;微苦;平
功能主治
祛风湿;利小便。主风湿痹前;麻木;小便淋浊;湿热带下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