物种 | 龙珠果 |
---|---|
门类 | 中药材·《中药大辞典》 |
中文名 | 龙珠果 |
拉丁名 | Lónɡ Zhū Guǒ |
英文名 | |
别名 | 龙吞珠、龙须果、风雨花、龙爪珠、毛蛉儿 |
界 | 植物界、动物界、其它 |
门 | |
纲 | |
目 | |
科 | |
属 | |
种 | |
分布区域 | 多栽于村旁、园边,亦有野生。分布广东、广西等地。 |
命名者及年代 | |
保护级别 | |
备注 | 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;出处 《南宁市药物志》 |
更多 | 为西番莲科植物龙珠果的全株或果。夏、秋采。 |
《中药大辞典》:龙珠果
拼音注音
Lónɡ Zhū Guǒ
别名
龙吞珠、龙须果、风雨花(《南宁市药物志》),龙爪珠、毛蛉儿(《广西药植名录》)。
出处
《南宁市药物志》
来源
为西番莲科植物龙珠果的全株或果。夏、秋采。
生境分布
多栽于村旁、园边,亦有野生。分布广东、广西等地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质藤本。茎柔弱,密被白色柔毛或无毛,常借卷须攀援他物上升,长1~2米。单叶互生,薄纸质;卵形至矩圆状卵形,长5~13厘米,宽4~12厘米,浅3裂,边缘波状,具睫毛.先端短尖或渐尖,基部心形,两面和叶柄均被柔毛及混生少许腺毛;托叶睫毛状分裂,裂片先端具腺;叶柄长约6厘米;叶腋卷须疏被柔毛。花单生,径约5厘米,为3个苞片组成的总苞所围绕;苞片和小苞片1~3回羽状分裂为许多毛状裂片,裂片先端具腺体;萼片5,长1.5厘米;花瓣5,与萼片等长,白色或淡紫色,副花冠为3列纤弱裂片所组成。浆果肉质,卵形,长3~5厘米;内有多数椭圆形种子。花期夏、秋。
性味
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"全株:甘,凉,微苦。"
功能主治
①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"全株:清热,解毒,利水。治肺热咳嗽,浮肿,白浊。敷烂脚痈疮。"
②《广西药植名录》:"果实:润肺,止痛。治疥疮,无名肿毒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.5~3钱。外用:捣敷。
摘录
《中药大辞典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