植物资料网收录海量植物种植技术与植物相关资料,如养花、蔬菜、菌菇、果木及农作物等,欢迎查阅!

木槿皮(槿皮、川槿皮)的功效与作用_中华本草_木槿皮图片_中药材

时间 : 10-11 投稿人 : 誉琛 点击 :
物种 木槿皮
门类 中药材·《中华本草》
中文名 木槿皮
拉丁名 Mù Jǐn Pí
英文名 Shrubalthea Bark, Bark of Shrubalthea
别名 槿皮、川槿皮、白槿皮、芦树皮、槿树皮、碗盖花皮
植物界、动物界、其它
分布区域 原产于我国中部各地。华东、中南、西南及河北、陕西、台湾等地,均有栽培。
命名者及年代
保护级别
备注 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;出自《本草纲目》:今疡医用皮治疮癣,多取川中来者,厚而红色。
更多 药材基源:为锦葵科植物木槿Hibiscus syriacus L.的茎皮或根皮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Hibiscus syriacus L.采收和储藏:茎皮于4-5月剥取,晒干。根皮于秋末挖取根,剥取根皮,晒干。

《中华本草》:木槿皮

拼音注音

Mù Jǐn Pí

别名

槿皮、川槿皮、白槿皮、芦树皮、槿树皮、碗盖花皮。

英文名

Shrubalthea Bark, Bark of Shrubalthea

出处

出自《本草纲目》:今疡医用皮治疮癣,多取川中来者,厚而红色。

来源

药材基源:为锦葵科植物木槿Hibiscus syriacus L.的茎皮或根皮。
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Hibiscus syriacus L.

采收和储藏:茎皮于4-5月剥取,晒干。根皮于秋末挖取根,剥取根皮,晒干。

生境分布

原产于我国中部各地。华东、中南、西南及河北、陕西、台湾等地,均有栽培。

原形态

木槿 落叶灌木,高3-4m。小枝密被黄色星状绒毛。叶互生;叶柄长5-25mm,被星状柔毛;托叶线形,长约6mm,疏被柔毛;叶片菱形至三角状卵形,长3-10cm,宽2-4cm,具深浅不同的3裂或不裂,先端钝,基部楔形,边缘具不整齐齿缺,下面沿叶脉微被毛或近无毛。花单生于枝端叶腋间,花梗长4-14mm,被星状短绒毛;小苞片6-8,线形,长6-15mm,宽1-2mm,密被星状疏绒毛;花萼钟形,长14-20mm,密被星状短绒毛,裂片5,三角形;花钟形,淡紫色,直径5-6cm,花瓣倒卵形,长3.5-4.5cm,外面疏被纤毛和星状长柔毛;雄蕊柱长约3cm;花柱枝无毛。蒴果卵圆形,直径约12mm,密被黄色星状绒毛。种子肾形,背部被黄色长柔毛。花期7-10月。

栽培

1.气候土壤:对气候的适应性较强,高山及平地均可栽种。以向阳、肥沃、排水良好的砂质土较好。

2.种植:用扦插繁殖,育苗移栽。四川地区于2-3月,选取径粗1cm以上的健壮枝条,剪成15-20cm长的插条。插前,在整好的地上,开1.3m宽的畦,作成苗床。然后在畦上开横沟,按沟距33cm,深13-16cm,把插条斜靠沟壁,顶端稍露畦面,每沟插20根,盖上压紧。浇水。培育1-2年,苗高1m左右时,即可移栽。在冬季落叶后至第2年3月前,按株距1m开穴,每穴栽植1株,盖土压紧,再盖土使稍高于地面,浇水。

3.田间管理:扦插成活后,除草、追肥1次。以后在6、8、10月各浅耕除草1次。在8月中除后,并须追肥1次。肥料以人畜粪水为主,也可使用氮素肥料。

性状

性状鉴别 本品多内卷成长槽状或单筒状,大小不一,厚1-2mm。外表面青灰色或灰褐色,有细而略弯曲纵皱纹,皮孔点状散在。内表面类白色至淡黄白色,平滑,具细致的纵纹理。质坚韧,折断面强纤维性,类白色。气微,味淡。以身于、条长、宽厚、无霉者为佳。

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:灰白色。①淀粉粒细小,类球形、卵圆形成椭圆形。直径3-10μm。②纤维成束,多破碎,直径10-20μm,壁厚薄不一,微木化,纹孔细小,圆形或斜裂缝状。③草酸钙簇晶众多,直径15-45μm,棱角钝尖或宽。

化学成分

茎皮含辛二酸(suberic acid),1-二十八醇(1-octacosanol),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,1,22-二十二碳二醇(1,22-docosanediol),白桦脂醇(betulin),古柯三醇(erythrotriol),壬二酸(nonanedioic acid);又含脂肪酸包括肉豆蔻酸(myristic acid),棕榈酸(palmitic aicd),月桂酸(lauric acid);另含铁屎米酮(canthin-6-one)。根皮含鞣质(tannin),粘液质(mucilage)。

药理作用

茎与根的乙醇浸液,在蒸去乙醇后用试管稀释法,1:100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枯草杆菌,1:20对痢疾杆菌、变形杆菌均有抑制作用。

炮制

洗净稍浸,润透,切段,晒干。

鉴别

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2g,加乙醇10ml,热浸2-3h,滤过,滤波照下述方法试验:(1)取滤液2-3ml,蒸干,加醋研1ml溶解,沿管壁加8滴浓硫酸,在两液交界面出现猩红色环,溶液上层渐变绿。(检查皂甙)(2)取滤液滴于滤纸上,置紫外光灯(365nm)下检视,显暗蓝紫色荧光。

归经

大肠;肝;心;肺;胃;脾经

性味

甘;苦;性微寒

注意

1.本品苦寒,脾胃虚弱者慎用。

2.无湿热者不宜服。

功能主治

清热利湿;杀虫止痒。主湿热泻痢;肠风泻血;脱肛;痔疮;赤白带下;阴道滴虫;皮肤疥癣;阴囊湿疹

用法用量

外用:适量,酒浸搽擦或煎水熏洗。内服:煎汤,3-9g。

各家论述

1.《本草拾遗》:止肠风泻血,痢后热渴,作饮服之,令人得睡,并炒用。

2.《纲目》:治赤白带下,肿痛疥癣,洗目令明,润燥活血。

3.《医林纂要》:补肺渗湿,去热,安心神,通利关节。治肺痈,肠痈,衄血,消渴,心烦不眠。

4.《饮片新参》:治黄疸。

5.《陕西中药志》:煎液可洗治痔疮。

摘录

《中华本草》

相关文章

留言与评论(共有 0 条评论)
   
验证码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