物种 | 棘刺花 |
---|---|
门类 | 中药材·《新修本草》·卷第十三 |
中文名 | 棘刺花 |
拉丁名 | |
英文名 | |
别名 | |
界 | 植物界、动物界、其它 |
门 | |
纲 | |
目 | |
科 | |
属 | |
种 | |
分布区域 | |
命名者及年代 | 苏敬(等)·唐(公元659年) |
保护级别 | |
备注 | 棘刺花·《新修本草》·苏敬等20余人编写 |
更多 | (公元 659 年)唐.李绩(苏敬)撰。五十四卷。原书已佚,内容尚散见于《经史证类备急本草》中。包括药图、图经、本草三部分,收载药物 844 种, 详细介绍性味、产地、效用等 。 |
味苦,平,无毒。主金疮、内漏,明目。冬至后百廿日采之。实,主明目,心腹痿痹,除热,利小便。生道旁。四月采。一名菥 ,一名马朐,一名刺原。又有枣针,疗腰痛、喉痹不通。
此一条又相违越,恐李所言多是,然复道其花一名菥 ,此恐别是一物,不关枣刺也。
今俗人皆用天门冬苗,吾亦不许。门冬苗乃是好作饮,益人,正不可当棘刺耳。
〔谨案〕棘有类非一。后条用花,斯不足怪。
以江南无棘,李云用枣针。天门冬苗一名颠棘,南人取以代棘针,陶亦不许,今用棘刺,当取白者为胜。花即棘花,定无别物。然刺有两种,有钩、有直,补益用直者,疗肿宜取钩者。又云枣针宜在枣部。南人昧于枣、棘之别,所以同在棘条中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