物种 | 人中黄 |
---|---|
门类 | 中药材·《中药大辞典》 |
中文名 | 人中黄 |
拉丁名 | Rén Zhōnɡ Huánɡ |
英文名 | |
别名 | 甘草黄、甘中黄 |
界 | 植物界、动物界、其它 |
门 | |
纲 | |
目 | |
科 | |
属 | |
种 | |
分布区域 | |
命名者及年代 | |
保护级别 | |
备注 | 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;出处 《日华子本草》 |
更多 | 为甘草末置竹筒内,于人粪坑中浸溃后的制成品。 |
《中药大辞典》:人中黄
拼音注音
Rén Zhōnɡ Huánɡ
别名
甘草黄(《医林纂要》),甘中黄(《现代实用中药》)。
出处
《日华子本草》
来源
为甘草末置竹筒内,于人粪坑中浸溃后的制成品。
性状
完整者呈圆柱形,外表及断面均呈暗黄色,稍粗糙,可见到甘草的纤维,纵横交织,相互凝聚,有时外表尚附有灰黄色的竹衣残片。质紧密略坚硬,表面易于剥落,有特殊气味。以干燥、不霉者为佳。
归经
入心、胃经。
①《本草备要》:"入胃。"
②《玉揪药解》:"入手少阴心、足少阳胆经。"
性味
甘,寒。
①《本草汇言》:"味苦微甘,气大寒,无毒。"
②《本经逢原》:"甘咸,寒,无毒。"
③《本草求真》:"味甘,性寒。"
注意
《本草经疏》:"伤寒温疫非阳明实热者不宜用;痘疮非火热郁滞因而紫黑干陷倒靥者不宜用。"
功能主治
清热,凉血,解毒。治伤寒热病,大热烦渴,热毒斑疹,丹毒,疮疡。
①《日华子本草》:"治天行热疾。"
②《本草蒙筌》:"治疫毒。"
③《本草经疏》:"解胃家热毒。"
④《本草备要》:"泻热,清痰火,消食积,大解五脏实热。治天行热狂,痘疮血热,黑陷不起。"
⑤《本经逢原》:"解天行狂热,温毒发斑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(布包),2~3钱,或入丸、散。
复方
①辟瘟:人中黄不拘多少,饭为丸,绿豆大,下十五丸。(《松峰说疫》人中黄丸)
②治大热发渴:人中黄兑白糖开水服。(《四川中药志》)
③治瘟疫热盛:人中黄,黄连、石膏煎服。(《四川中药志》)
④治呕血吐痰,心烦骨蒸者:人中黄为末,每服三钱,茜根汁、竹沥、姜汁和匀服之。(《丹溪心法》)
⑤治丹毒:人中黄二钱,金银花一钱五分,丹皮一钱五分,生山栀二钱。水煎,一日三次分服。(《现代实用中药》)
⑥治河豚、菌毒及一切恶疮:人中黄、酒大黄,末,等分。无灰酒服,须臾泻利,毒即随出,虽大渴,不可饮水。(《本经逢原》)
制法
用甘草磨成粗粉,装入一端有节的竹筒内,另一端用布塞紧,松香封口,将竹筒刮去篾青,浸入清水粪坑中2~3月。一般多于冬季浸入,至翌春取出,用清水漂2~3星期,每天换水1次,至无臭为度。阴干后,劈破竹筒,取出甘草,晒干即成。
摘录
《中药大辞典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