物种 | 莽草 |
---|---|
门类 | 中药材·《本草经集注》·草木下品 |
中文名 | 莽草 |
拉丁名 | |
英文名 | |
别名 | |
界 | 植物界、动物界、其它 |
门 | |
纲 | |
目 | |
科 | |
属 | |
种 | |
分布区域 | |
命名者及年代 | 陶弘景·南朝·梁(公元502-557年) |
保护级别 | |
备注 | 莽草·《本草经集注》·陶弘景 |
更多 | (公元 536 年? )梁.陶弘景(隐居)注。七卷。原书己佚,内容尚散见于《经史证类备急本草》中。集注是在《 神农本草经》基础上进行整理, 又增药 365 种, 分为玉石、草、木、果、 菜,有名未用六类。 |
味辛、苦,温,有毒。主治风头,痈肿,乳痈,疝瘕,除结气,疥瘙,虫疽疮。杀虫鱼。治喉痹不通,乳难,头风痒,可用沐,勿近目。一名 ,一名春草。生上谷山谷及宛朐。五月采叶,阴干。
上谷远在幽州,今东间诸山处处皆有。叶青新烈者良。人用捣以和米纳水中,鱼吞即死浮出,人取食之无妨。莽草,字亦有作KT 字,今世呼为KT 草也。(《新修》一五五页,《大观》卷十四,《政和》三四六页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