物种 | 山黄皮 |
---|---|
门类 | 中药材·《中华本草》 |
中文名 | 山黄皮 |
拉丁名 | Shān Huánɡ Pí |
英文名 | Bark of Hollowed Wampee |
别名 | 五薯叶、臭黄皮叶、过山香、蕃仔香草 |
界 | 植物界、动物界、其它 |
门 | |
纲 | |
目 | |
科 | |
属 | |
种 | |
分布区域 | 生态环境:生于旷野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云南等地。 |
命名者及年代 | |
保护级别 | |
备注 | 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;出自《陆川本草》 |
更多 | 药材基源:为芸香科植物假黄皮树叶或树皮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lausena excavata Burm.f.[C.tetramera Hayata;C.lunulata Hayata;Cmoningerae Merr.]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 |
《中华本草》:山黄皮
拼音注音
Shān Huánɡ Pí
别名
五薯叶、臭黄皮叶、过山香、蕃仔香草。
英文名
Bark of Hollowed Wampee
出处
出自《陆川本草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芸香科植物假黄皮树叶或树皮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lausena excavata Burm.f.[C.tetramera Hayata;C.lunulata Hayata;Cmoningerae Merr.]
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集,鲜用,或切段,晒干备用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旷野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云南等地。
原形态
假黄皮 灌木或小乔木,高1-6m。枝、叶柄及花柄通常被毛,有刺激气味。奇数羽状复叶互生;小叶柄长约3mm;小叶片15-31,卵形、披针形至长圆状披针形,长2-8cm,宽l-2.5cm,先端急尖,有时较钝,基部钝斜或近圆形,边缘有细小圆锯齿或不明显,两面被毛或仅在脉上被毛,纸质。聚伞圆锥花序顶生;苞片常成对而细小;萼片4,长不及1mm;花瓣4,白色,倒卵形或近卵形,长2.5-3mm,宽1.5-4mm,无毛;子房上位,3-4室,每室有2列胚珠。浆果卵形至椭圆形,长15-18mm,橘红色。种子1-2颗。花期3-4月,果期7-9月。
化学成分
山黄皮根中含有去甲齿叶黄皮素(nordentatin)。
归经
肾;肺;膀胱经
性味
辛;苦;温
功能主治
疏风清热;利湿解毒;截疟。主感冒发热;咳嗽气喘;腹泻痢疾;风湿水肿;尿路感染;湿疹;疥癣;疮疖;蛇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20g;或浸酒;或研末服,3-6g。外用:适量,酒炒敷;或煎汤洗。
各家论述
1.《陆川本草》:接骨,散瘀,祛风湿。治跌打骨折,损伤肿痛,风湿骨痛。2.《云南中草药选》:疏风解表,行气止痛,截疟,杀虫。治上感,流感,疟疾,腹痛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