物种 | 白鸡屎藤 |
---|---|
门类 | 中药材·《中药大辞典》 |
中文名 | 白鸡屎藤 |
拉丁名 | Bái Jī Shǐ Ténɡ |
英文名 | |
别名 | 臭皮藤、臭茎子、迎风子 |
界 | 植物界、动物界、其它 |
门 | |
纲 | |
目 | |
科 | |
属 | |
种 | |
分布区域 | 生林下、河边阴湿处。分布广西、广东、贵州等地。 |
命名者及年代 | |
保护级别 | |
备注 | 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;出处 《贵州民间药物》 |
更多 | 为茜草科植物毛鸡屎藤的根或全草。全年可采。 |
《中药大辞典》:白鸡屎藤
拼音注音
Bái Jī Shǐ Ténɡ
别名
臭皮藤、臭茎子、迎风子(《植物名实图考》)。
出处
《贵州民间药物》
来源
为茜草科植物毛鸡屎藤的根或全草。全年可采。
生境分布
生林下、河边阴湿处。分布广西、广东、贵州等地。
原形态
藤状灌木。小枝密被白色柔毛。叶对生,具柄,叶片卵形、卵状矩圆形至披针形,长5~7厘米,宽3~4.5厘米,先端渐尖,基部心脏形,两面均密被白色柔毛;托叶卵状披针形,老时脱落。圆锥花序腋生及顶生,分枝为蝎尾状的聚伞花序;花白紫色,无柄;萼狭钟状,长约3毫米;花冠管长7~10毫米,被粉状柔毛。果球形.黄色。花期秋季。
性味
《贵州民间药物》:"性平,味甘。"
功能主治
治黄疸,痢疾,食积,痞块,经闭。
《贵州民间药物》:"根:治黄疸,腹痛,胃滞(消化不良)。全草:治疟疾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5钱。
复方
①治黄疸:白鸡屎藤根二至三两,黄豆半升。共磨成浆,煮服。(《贵州民间药物》)
②治肝炎:白鸡屎藤、水苏麻、大小血藤、白薇各三至五钱。煎水服。
③治积食饱胀,小儿疳积,蛔虫腹痛:白鸡屎藤根一两,煎水服。
④治妇女血虚经少或千血痨:白鸡屎藤根一两,小血藤三钱。炖肉吃。
⑤治红白痢:白鸡屎藤叶一两,加红糖五钱,煎水服。
⑥治痞块腹胀:白鸡屎藤根、石菖蒲、凌霄花根、通打根、刺老包根各三钱。捣绒,加酒炒热,包患处。另用一剂煎服。
⑦治胃气痛:白鸡屎藤根研末,用五分吞服。(②方以下出《贵州草药》)
摘录
《中药大辞典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