物种 | 胡萝卜 |
---|---|
门类 | 中药材·《中华本草》 |
中文名 | 胡萝卜 |
拉丁名 | Hú Luó Bo |
英文名 | Carrot |
别名 | 黄萝卜、胡芦菔、红芦菔、丁香萝卜、金笋、红萝卜、伞形棱菜 |
界 | 植物界、动物界、其它 |
门 | |
纲 | |
目 | |
科 | |
属 | |
种 | |
分布区域 |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。 |
命名者及年代 | |
保护级别 | |
备注 | 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;出自《日用本草》 |
更多 | 药材基源:为伞形科植物胡萝卜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Daucus carota L.var. satiua Hoffm.采收和储藏:冬季采挖根部,除去茎叶,须根,洗净。 |
《中华本草》:胡萝卜
拼音注音
Hú Luó Bo
别名
黄萝卜、胡芦菔、红芦菔、丁香萝卜、金笋、红萝卜、伞形棱菜
英文名
Carrot
出处
出自《日用本草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伞形科植物胡萝卜的根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Daucus carota L.var. satiua Hoffm.
采收和储藏:冬季采挖根部,除去茎叶,须根,洗净。
生境分布
全国各地均有栽培。
原形态
二年生草本,高达120cm。根肉质,长圆锥形,粗肥,呈橙红色或黄色。茎单生,二至三回羽状全裂,末回裂片线形或披针形,先端尖锐,有小尖头;茎生叶近无柄,有叶鞘,末回裂片小或细长。复伞形花序;花序梗长10-55cm,有糙硬毛;总苞片多数,呈叶状,羽状分裂,裂片线形;伞辐多数,结果期外缘的伞辐向内弯曲;小总苞片5-7,不分裂或2-3裂;花通常白色,有时带淡红色;花柄不等长。果实圆卵形,棱上有白色刺毛。花期5-7月。
栽培
生物学特性 对气候的选择不严,到处可栽培,但性喜冷凉,喜充足日光。适宜于中性土种植,在微酸性和微碱性的土中,也能生长良好。在重粘土和低温或排水不良的土地则不家栽种。
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。小面积栽种用撒播法,大而积栽种用条播法,行距15cm,将种子均匀撒入沟内,覆细土,稍镇压,再用草覆盖,保持土壤湿润。每1hm2用种量无毛种子为4.2-6.6kg,播后5-6d发芽,11d左右齐苗。
田间管理 发芽后,一般间苗2-3次,按行株距12cm×6cm,定苗。施肥以基肥为主,追肥须在生长前期进行,中耕除草2-3次,浅培土,勿使根部外露。
化学成分
根含α-、β-、γ-和ξ-胡萝卜素(carotene),西红柿lycopene),六氢西红柿phytofluene)等多种类胡萝卜素;维生素B1(0.1mg%、B2(0.3mg%)和花色素。还含糖3%-15%,脂肪油0.1%-0.7%,挥发油0.014%,伞形花内酯(umbellifo-erone)等[1]。根中挥发油的含量随生长而减少,胡萝卜素含量则随生长而增多。挥发油中含α-蒎烯(α-pinene),樟烯(cam-phene),月桂烯(myrcene),α-水芹烯(α-phellandrene),甜没药烯(bisabolene)等。
药理作用
干胡萝卜石油醚提取部分,分离出的无定形黄色成分,溶于杏仁油,注射于人、兔、狗均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。
归经
归脾;肝;肺经
性味
味甘;辛;性平
注意
《本草省常》:“宜熟食,多食损肝难消,生食伤胃。”
功能主治
健脾和中;滋肝明目;化痰止咳;清热解毒。主脾虚食少;体虚乏力;脘腹痛;泄痢;视物昏花;雀目;咳喘,百日咳;咽喉肿痛;麻疹;水痘;疖肿;汤火伤;痔漏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0-120g;或生吃;或捣汁;或煮食;外用:适量,煮熟捣敷;或切片烧热敷。
各家论述
1.《日用本草》:宽中下气,散胃中邪滞。
2.《纲目》:下气补中,利胸膈肠胃,安五脏,令人健食。
3.《医林纂要》:润肾命,壮元阳,暖下部,除寒湿。
4.《岭南采药录》:凡出麻痘,始终以此煎水饮,能消热解毒,鲜用及晒干用均可。
5.《现代实用中药》:治久痢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