物种 | 茯苓 |
---|---|
门类 | 中药材·《本草蒙筌》·木部 |
中文名 | 茯苓 |
拉丁名 | |
英文名 | |
别名 | |
界 | 植物界、动物界、其它 |
门 | |
纲 | |
目 | |
科 | |
属 | |
种 | |
分布区域 | |
命名者及年代 | 陈嘉谟·明(公元1368-1644年) |
保护级别 | |
备注 | 茯苓·《本草蒙筌》·陈嘉谟 |
更多 | 《本草蒙筌》明 陈嘉谟(公元1368-1644年) 著 |
味甘、淡,气平。属金。降也,阳中阴也。无毒。近道俱有,云贵(云南、贵州)独佳。产深山谷中,在枯松根底。由木被斧斤砍伐,或老遭风雹折摧。枝叶不复上升,津气旋向下泄。凝结成块,乃名茯苓。因其本体相离,故取附之之义。小如鹅卵,大若匏瓜。犹类龟鳖人形,并尚沉重结实。(四五斤一块者愈佳。)久藏留自无朽蛀,初收采须仗阴干。咀片水煎,黑皮净削。研末丸服,赤筋尽淘。(茯苓中有赤筋,最损目,为丸散久服者,研细末,入细布袋中,以冷水揉摆,如作葛粉状,澄取粉,而筋滓在袋中者,弃去不用,若煎汤则不须尔。)方益心脾,不损眼目。忌酸物,恶白蔹,仍畏牡蒙、地榆、雄黄、秦艽、龟甲。种赤白主治略异,经上下行走自殊。赤茯苓入心脾小肠,属己丙丁,泻利专主;白茯苓入膀胱并车前;利血仅在腰脐,效同白术。为除湿行水圣药,乃养神益智仙丹。生津液缓脾,驱痰火益肺。和魂炼魄,开胃浓肠。
却惊痫,安胎孕。久服耐老,延年不饥。倘汗多阴虚者误煎,伤元夭寿;若小便素利者过服,助燥损明。暴病有余相宜,久病不足切禁。凡须细察,不可妄投。茯神附结本根,因津泄少;谓既不离其本,故此为名。体比苓略松,皮与木须去。所忌畏恶,悉仿于前。专理心经,善补心气。止恍惚惊悸,除恚怒健忘。
心木名黄松节载经,偏风致口 僻治验。
(谟)按∶经注有曰∶松木既焦,根尚能生物者何也?盖因精英未沦,沾其土气,不能不为物尔。正犹马勃、菌簟、五芝、木耳、石耳之类,多生枯木润石粪土之上,则可知焉。其上菟丝下有伏苓之说,甚为轻信者矣。又曰∶茯苓为在天之阳,阳当上行,何谓利水而泻下耶?经云∶气薄者,阳中之阴。所以茯苓利水泻下,亦不离乎阳之本体,故入手足太阳经焉。丹溪又曰∶茯苓、猪苓、泽泻各有行水之能,久服损人。八味丸用之,亦不过接引诸药,归久积陈垢,以为搬运之功也。
第一卷白术款后(谟)按∶宜参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