物种 | 金樱子 |
---|---|
门类 | 中药材·《本草乘雅半偈》·第十帙 |
中文名 | 金樱子 |
拉丁名 | |
英文名 | |
别名 | |
界 | 植物界、动物界、其它 |
门 | |
纲 | |
目 | |
科 | |
属 | |
种 | |
分布区域 | |
命名者及年代 | 卢之颐·明(公元1368-1644年) |
保护级别 | |
备注 | 金樱子·《本草乘雅半偈》·卢之颐 |
更多 | 作者:卢之颐 朝代:明 年份:公元1368-1644年 |
(蜀本草)
【气味】酸涩平,无毒。
【主治】主脾泄下痢,止小便利,涩精气。久服令人耐寒轻身。
【核】曰∶丛生郊野,山林尤多,唯江西,剑南、岭外者最胜。茎叶都似蔷薇而多刺。
四月开花白腻。夏秋结实,实亦有刺,大似指顶,形如石榴而稍长。核似大营子核而有毛。
【 】曰∶含桃曰樱,金樱子色金色而形相肖也。气味酸涩平,对待以治之。经云∶涩可去脱。开肠洞泄,便溺遗失,精气溢泻,以及血液妄行,寝汗不禁,皆脱也。倘涩因涩用,亦莫之敢撄。
(滑者涩之,脱者收之,对待法也。涩因涩用为从治;从治则反实其实矣。虽然,涩可待滑,收可待脱,还须裁其本,度其标,评其后先,定其缓急。不独可以待诸标本,亦可以顺诸流行矣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