物种 | 玉泉 |
---|---|
门类 | 中药材·《本草经集注》·玉石上品 |
中文名 | 玉泉 |
拉丁名 | |
英文名 | |
别名 | |
界 | 植物界、动物界、其它 |
门 | |
纲 | |
目 | |
科 | |
属 | |
种 | |
分布区域 | |
命名者及年代 | 陶弘景·南朝·梁(公元502-557年) |
保护级别 | |
备注 | 玉泉·《本草经集注》·陶弘景 |
更多 | (公元 536 年? )梁.陶弘景(隐居)注。七卷。原书己佚,内容尚散见于《经史证类备急本草》中。集注是在《 神农本草经》基础上进行整理, 又增药 365 种, 分为玉石、草、木、果、 菜,有名未用六类。 |
味甘,平,无毒。主治五脏百病,柔筋强骨,安魂魄,长肌肉,益气,利血脉,治妇人带下十二病,除气癃,明耳目。久服耐寒暑,不饥渴,不老神仙,轻身长年。人临死服五斤,死三年色不变。一名玉札,生蓝田山谷,采无时。(畏款冬花。)
蓝田在长安东南,旧出美玉,此当是玉之精华,白者质色明澈,可消之为水,故名玉泉。
今人无复的识者,惟通呼为玉尔。张华又云∶服玉用蓝田珏玉白色者,此物平常服之,则应神仙。有人临死服五斤,死经三年,其色不变。古来发冢见尸如生者,其身腹内外,无不大有金玉。汉制,王公葬,皆用珠襦玉匣,是使不朽故也。炼服之法,亦应依《仙经》服玉法,水屑随宜,虽曰性平,而服玉者亦多乃发热,如寒食散状。金玉既天地重宝,不比余石,若未深解节度,勿轻用之。(《新修》三页,《大观》卷三,《政和》八二页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