物种 | 菟丝子 |
---|---|
门类 | 中药材·《本草从新》· |
中文名 | 菟丝子 |
拉丁名 | |
英文名 | |
别名 | |
界 | 植物界、动物界、其它 |
门 | |
纲 | |
目 | |
科 | |
属 | |
种 | |
分布区域 | |
命名者及年代 | 吴仪洛·清(公元 1757 年) |
保护级别 | |
备注 | 菟丝子·《本草从新》·吴仪洛 |
更多 | 《本草从新》(公元 1757 年)清.吴仪洛(遵程)着。 十八卷。以《本草备要》为依据,一部分照旧,一部分增改,较为完善 。 |
温补三阴.
甘辛而温.凝正阳之气.入足三阴.(肝、脾、肾.)强阴益精,温而不燥.治五劳七伤.
溺有余沥.寒精自出.口苦燥渴.(景岳曰∶治消渴、煎汤、任意饮之.)寒血为积.祛风明目.止泻进食.(酒制为末、常服能使饮啖、如汤沃雪.)补卫气.助筋脉.益气力.肥健人.
为调元上品.(同熟地、名双补丸、同元参、名玄菟丹.)肾家多火.强阳不痿.大便燥结者.忌之.无根.蔓延草上.子如黍粒.得酒良.拣去杂子.酒淘净.去土晒干.放瓷器内.
勿使出气.入煎剂.再微炒研破.若入丸.须另磨细末.古人因难于磨细.酒浸一宿.煮令吐丝.捣成饼.烘干再研.则末易细.然酒浸稍久.往往味变酸臭.全失冲和馨香之味.每多无效.今市中菟丝饼.俱将麦面打入.气味全乖.断不可用.山药为使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