物种 | 凝水石 |
---|---|
门类 | 中药材·《本草经集注》·玉石中品 |
中文名 | 凝水石 |
拉丁名 | |
英文名 | |
别名 | |
界 | 植物界、动物界、其它 |
门 | |
纲 | |
目 | |
科 | |
属 | |
种 | |
分布区域 | |
命名者及年代 | 陶弘景·南朝·梁(公元502-557年) |
保护级别 | |
备注 | 凝水石·《本草经集注》·陶弘景 |
更多 | (公元 536 年? )梁.陶弘景(隐居)注。七卷。原书己佚,内容尚散见于《经史证类备急本草》中。集注是在《 神农本草经》基础上进行整理, 又增药 365 种, 分为玉石、草、木、果、 菜,有名未用六类。 |
味辛、甘,寒、大寒,无毒。主治身热,腹中积聚邪气,皮中如火烧烂,烦满,水饮之。
除时气热盛,五脏伏热,胃中热,烦满,口渴,水肿,少腹痹。久服不饥。一名白水石,一名寒水石,一名凌水石,色如云母,可折者良,盐之精也。生常山山谷,又中水县及邯郸。
(解巴豆毒,畏地榆。)
常山即恒山,属并州。中水县属河闲郡。邯郸即是赵郡,并属冀州城。此处地皆咸卤,故》卷四,《政和》一一二页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