物种 | 赤小豆 |
---|---|
门类 | 中药材·《本草求真》·上编\卷四·泻剂 泻湿 |
中文名 | 赤小豆 |
拉丁名 | |
英文名 | |
别名 | |
界 | 植物界、动物界、其它 |
门 | |
纲 | |
目 | |
科 | |
属 | |
种 | |
分布区域 | |
命名者及年代 | 黄宫绣·清(公元1644-1911年) |
保护级别 | |
备注 | 赤小豆·《本草求真》·黄元御 |
更多 | 《本草求真》清(公元1644-1911年) 黄宫绣 著 |
(菽豆)利小肠湿热
赤小豆(专入小肠。)甘酸色赤。心之谷也。其性下行入阴。通小肠而利有形之病。故与桑白皮同为利水除湿之剂。(十剂曰。燥可去湿。桑白皮赤小豆之属是也。)是以水气内停。而见溺闭腹肿。手足挛痹。痈肿疮疽。非此莫治。(朱氏集验方云。宋仁宗在东宫时患 腮。命道士赞宁治之。取小豆七七粒为末。敷之而愈。中贵人任承亮后患恶疮近死。尚书郎傅永授以药。立愈。叩其方。赤小豆也。予苦胁疽。既至五脏。医以药治之。甚验。承亮曰。得非赤小豆耶。医谢曰。某用此活三十口。愿勿复言。有僧发背如烂瓜。邻家乳婢用此治之如神。但其性最粘。敷毒。干则难揭。入苎根末。即不粘。此法尤佳。)且能止湿解酒。通胎下乳。(陈自明。予妇食素。产后七日乳脉不行。服药无效。偶得赤小豆一升。煮粥食之。当夜遂行。)至十剂取此为燥。亦以水行而燥自生之意。并非因其药性本燥而言也。故书又戒多服。则令人津液枯槁而燥。取紧小而赤黯色者良。(若半黑半红为相思子。非赤小豆也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