物种 | 滚龙草 |
---|---|
门类 | 中药材·《中华本草》 |
中文名 | 滚龙草 |
拉丁名 | |
英文名 | |
别名 | |
界 | 植物界、动物界、其它 |
门 | |
纲 | |
目 | |
科 | |
属 | |
种 | |
分布区域 | 生态环境:生于林下树干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 |
命名者及年代 | |
保护级别 | |
备注 | |
更多 | 药材基源:为膜蕨科植物城口瓶蕨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Trichomanes fargesii Christ[Vandenboschia fargesii(Christ)Ching]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晒干。 |
拼音注音
Gǔn Lónɡ Cǎo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膜蕨科植物城口瓶蕨的全草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Trichomanes fargesii Christ[Vandenboschia fargesii(Christ)Ching]
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晒干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林下树干上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原形态
中型附生蕨类,植株攀援,长6-9m。根茎灰褐色,横走,疏被淡褐色扁平多细胞节状毛,无根。叶膜质,远生,叶腋有被节状毛的芽;柄极短,近无翅;叶片狭卵形,长6-10cm,宽2.5-3cm,三回羽状分裂;裂片12-15对,互生,彼此以狭翅相连,狭卵形或狭椭圆形,下部的较大,长1.2-1.8cm,宽6-8mm;二回裂片4-6对,互生,彼此以狭翅相连,斜倒卵形,羽状分裂;裂片1-2对,互生,长圆形,叶轴及叶脉背面均有淡褐色节状毛;叶脉羽状,末回裂片具小脉1条。孢子囊群位于末回裂片顶端,囊苞管状,呈狭长的漏斗形,长约1.5mm,宽约1mm,常下弯,口部膨大,边缘外卷;囊托丝状,黑色,伸出于囊苞之外。
性味
淡;凉
功能主治
清热;凉血。主吐血;便血;尿血;淋浊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