物种 | 面根藤 |
---|---|
门类 | 中药材·《中药大辞典》 |
中文名 | 面根藤 |
拉丁名 | Miàn Gēn Ténɡ |
英文名 | |
别名 | 蒚子根、兔儿苗、狗儿秧、秧子根、奶浆藤、面根草、狗儿完、小旋花、南面根、常春藤叶夫剑、狗儿蔓 |
界 | 植物界、动物界、其它 |
门 | |
纲 | |
目 | |
科 | |
属 | |
种 | |
分布区域 | 生于耕地、荒地和路旁或溪边、湖边等潮湿地。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。 |
命名者及年代 | |
保护级别 | |
备注 | 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;出处 《分类草药性》 |
更多 | 为旋花科植物打碗花的全草或根茎。8~9月采收。 |
《中药大辞典》:面根藤
拼音注音
Miàn Gēn Ténɡ
别名
蒚子根、兔儿苗、狗儿秧、秧子根(《救荒本草》),奶浆藤(《分类草药性》),面根草、狗儿完(《天宝本草》),小旋花(《植物学大辞典》),南面根(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),常春藤叶夫剑、狗儿蔓(《陕西中草药》)。
出处
《分类草药性》
来源
为旋花科植物打碗花的全草或根茎。8~9月采收。
生境分布
生于耕地、荒地和路旁或溪边、湖边等潮湿地。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。
原形态
多年生蔓性草本。根茎略粗肥,径4~8毫米。茎纤细,缠绕或匍匐。单叶互生;叶柄较叶片稍短;叶片戟形或3裂,长3.5~8厘米,宽1~3厘米,中裂片最大,侧裂片较短,并再作2浅裂,先端尖,全缘或带波状,基部心脏形。花腋生,单生,花梗较叶柄稍长;苞片2,卵圆形,较大,包围花萼,宿存;花萼裂片长圆形,光滑;花冠漏斗状,长2~4厘米,淡红白色;雄蕊5,内藏;雌蕊1,子房1室,花柱单1,柱头2裂。蒴果卵圆形,稍尖,光滑,有黑色种子4粒。花期5~8月。果期8~10月。
化学成分
块根含内酯成分咖伦宾、掌叶防己碱。根茎含淀粉17%。叶、花含山柰酚-3-半乳糖甙。
性味
《四川中药志》:"性平,味淡微甜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治淋病,白带,月经不调,小儿疳积。
①《分类草药性》:"治白带,通月经并五淋,小儿呕吐乳症。"
②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:"治疳积和产后感冒。"
③《陕西植药调查》:"凋经,活血,滋阴,补虚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~2两。
复方
①治小儿脾弱气虚:面根藤根、鸡屎藤做糕服。(《重庆草药》)
②治肾虚耳聋:鲜面根藤根、响铃草各四两。炖猪耳朵服。(《重庆草药》)
摘录
《中药大辞典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