物种 | 大豆黄卷 |
---|---|
门类 | 中药材·《中药大辞典》 |
中文名 | 大豆黄卷 |
拉丁名 | Dà Dòu Huánɡ Juǎn |
英文名 | |
别名 | 大豆卷;大豆蘖、黄卷、卷蘖、黄卷皮、豆蘖、豆黄卷、菽蘖 |
界 | 植物界、动物界、其它 |
门 | |
纲 | |
目 | |
科 | |
属 | |
种 | |
分布区域 | |
命名者及年代 | |
保护级别 | |
备注 | 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;出处 《本经》 |
更多 | 为豆科植物大豆的种子(黑大豆)发芽后晒干而成。 |
《中药大辞典》:大豆黄卷
拼音注音
Dà Dòu Huánɡ Juǎn
别名
大豆卷(《本草经集注》);大豆蘖,黄卷(崔禹锡《食经》),卷蘖(《食疗本草》),黄卷皮(《本草图经》),豆蘖(《纲目》),豆黄卷(《长沙药解》),菽蘖(《本经疏证》)。
出处
《本经》
来源
为豆科植物大豆的种子(黑大豆)发芽后晒干而成。
性状
干燥种子呈椭圆形,稍扁,长0.7~1.2厘米,直径5~7毫米,种皮黑褐色或紫褐色,有横向皱纹或纵裂,多数破裂,露出黄白色的子叶。子叶两片,肥厚;胚根细长,伸出于种皮之外,长5~10毫米,极弯,淡褐色,硬脆易断。气无,味淡,有油腻感。以粒大饱满、色黑褐、有皱纹及短芽者为佳。
归经
入脾、胃经。
①《得配本草》:"入足少阴经气分。"
②《要药分剂》:"入胃经。"
③《本草再新》:"入肝、脾二经。"
性味
甘,平.
①《本经》:"味甘,平。"
②崔禹锡《食经》:"味苦,生温。"
注意
《本草经集注》:"恶五参、龙胆。得前胡,乌喙、杏仁、牡蛎良。杀乌头毒。"
功能主治
清解表邪,分利湿热。治湿温初起,湿热不化,汗少,胸痞,水肿胀满,小便不利,湿痹,筋挛,骨节烦疼。
①《本经》:"主湿痹,筋挛,膝痛。"
②《别录》:"五藏(一作‘五藏不足’),胃气结积,益气,止毒(一作‘止痛’)。去黑皯,润泽皮毛。"
③《食疗本草》:"破妇人恶血。"
④《纲目》:"除胃中积热,消水病胀满。"
⑤《中药志》:"发表利湿。治湿热内蕴,汗少,小便不利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5钱;捣汁或入散剂。
复方
①治水病,通身肿满,喘急,大小便涩:大豆黄卷(醋拌炒干),大黄(微煨去皮)各-两。捣罗为散。每服二钱匕,临卧时,煎葱、橘皮汤调下,平明以利大肠为度。(《圣济总录》大豆散)
②治头风,湿痹,筋挛膝痛,胃中积热,大便结涩:大豆黄卷(炒)一升,酥半两。为末,食前温水服一匙,日二服。(《普济方》黄卷散)
③治周痹注,五脏留滞,胃中结聚,益气出毒,润皮毛,补肾气:大豆蘖一斤。炒香熟,为末。每服半钱,温酒调下,空心,加至一钱,日三服。(《宣明论方》)
④治小儿撮口及发噤:以初生时豆芽,烂研,以乳汁调与儿吃,或生研绞取汁,少许与服亦得。(《圣惠方》)
制法
大豆黄卷:取黑大豆洗净,浸泡至外皮微皱,捞出,置竹箩内,上盖湿蒲包,每日淋水1~2次,促使发芽。至芽长1厘米时,取出摊在筐内,先置有风处吹至半干(防止脱壳)。再行晒干即成。制大豆黄卷:取大豆黄卷置锅内,加入用淡竹叶、灯芯草煎成之药汁共煮,至药汁吸尽后,取出晒干(每大豆黄卷100斤,用淡竹叶20两,灯芯草10两)。
摘录
《中药大辞典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