物种 | 狼萁草 |
---|---|
门类 | 中药材·《中华本草》 |
中文名 | 狼萁草 |
拉丁名 | |
英文名 | |
别名 | 芒萁、穿路萁、路萁子柴、筲萁子柴、鸡毛蕨、反蕨叶、蜈蚣草、冷猪窝、硬蕨萁、蕨叶草、铁郎鸡、篦子草、狼机柴、芦萁、芒、狼萁、蕨萁草、山芒 |
界 | 植物界、动物界、其它 |
门 | |
纲 | |
目 | |
科 | |
属 | |
种 | |
分布区域 | 生态环境:生于疏林下、火烧迹地或山野向阳地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福建、湖南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四川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 |
命名者及年代 | |
保护级别 | |
备注 | |
更多 | 药材基源:为里白科植物铁芒萁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Dicranopteris linearis(Burm.f.)Underw.[Polypodium lineare Burm.f.;Gleichenia linearis Clarke |
拼音注音
Lánɡ Qí Cǎo
别名
芒萁、穿路萁、路萁子柴、筲萁子柴、鸡毛蕨、反蕨叶、蜈蚣草、冷猪窝、硬蕨萁、蕨叶草、铁郎鸡、篦子草、狼机柴、芦萁、芒、狼萁、蕨萁草、山芒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里白科植物铁芒萁的全草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Dicranopteris linearis(Burm.f.)Underw.[Polypodium lineare Burm.f.;Gleichenia linearis Clarke]
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收,洗净,去须根与叶柄,将根茎与叶分开,晒干或鲜用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疏林下、火烧迹地或山野向阳地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福建、湖南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四川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
原形态
大型陆生蕨类植物,植株高60-150cm。蔓生。根茎横走,深棕色,幼时基部被棕色毛,后变光滑;叶轴五至八回两叉分枝,一回叶轴长13-16cm,二回以上的羽轴较短,末回叶轴长3.5-6cm;各回腋芽卵形,密被锈色毛;具苞片,卵形,边缘具三角形裂片;除第一回分叉外,其余各回分叉处两侧均有1对托叶状羽片,斜向上,下部的长12-18cm,宽3.2-4cm,上部的变小,披针形或宽披针形;末回羽片与托叶状羽片相似,长5.5-15cm,宽2.5-4cm,篦齿状羽裂几达羽轴;裂片15-40对,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,长10-18mm,宽2-3mm,基部上侧的数对极小,三角形,长4-6mm;中脉下面凸起,侧脉斜展,每组有小脉3条,孢子囊群圆形,细小,1列,着生于基部上侧小脉的弯弓处,由5-7个孢子囊组成。
性味
苦;甘;平
功能主治
止血;接骨;清热利湿;解毒消肿。主血崩;鼻衄;咳血;外伤出血;跌打骨折;热淋涩痛;白带;风疹瘙痒;疮肿;烫伤;痔瘘;蛇虫咬伤;咳嗽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;或研末,每次3-6g。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