物种 | 大发汗 |
---|---|
门类 | 中药材·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 |
中文名 | 大发汗 |
拉丁名 | Dà Fā Hàn |
英文名 | |
别名 | 白花藤、大毛豆、断肠叶 |
界 | 植物界、动物界、其它 |
门 | |
纲 | |
目 | |
科 | |
属 | |
种 | |
分布区域 | 生于山坡灌丛及岩隙溪边。分布于云南。 |
命名者及年代 | |
保护级别 | |
备注 | |
更多 | 为豆科崖豆藤属植物滇桂崖豆藤Millettia bonatiana Pamp.,以根和藤入药。夏、秋采挖,洗净切碎,晒干备用。鲜用四时可采。 |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大发汗
拼音注音
Dà Fā Hàn
别名
白花藤、大毛豆、断肠叶
来源
为豆科崖豆藤属植物滇桂崖豆藤Millettia bonatiana Pamp.,以根和藤入药。夏、秋采挖,洗净切碎,晒干备用。鲜用四时可采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坡灌丛及岩隙溪边。分布于云南。
原形态
攀援木质大藤本,长达10米,小枝密生短茸毛,老渐脱落。单数羽状复叶互生,长达30厘米;叶柄较短,长约6厘米;有小叶9~13片,小叶片卵圆形或矩状椭圆形,长5~8厘米,宽2~3厘米,先端渐尖,基部宽楔形至钝圆,全缘或稍波状,常稍卷曲,两面均密被丝状茸毛,老叶近无毛,小叶柄短。夏季开花,总状花序腋生,长5~9厘米,有花数朵;花梗纤细,长约7毫米;蝶形花冠淡紫白色,长约2厘米,旗瓣近圆形,端钝反曲。荚果条形,长约10厘米,两端均窄,密被黄色茸毛。种子约6粒。
性味
苦、辛,热。有毒。
功能主治
发汗解表,祛风除湿。感冒无汗、头痛、鼻塞,风湿疼痛,跌打损伤。
用法用量
1~3分,研末,温开水或酒送服,或浸酒服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