物种 | 水虾子草 |
---|---|
门类 | 中药材·《中药大辞典》 |
中文名 | 水虾子草 |
拉丁名 | Shuǐ Xiā Zǐ Cǎo |
英文名 | |
别名 | 鸭脷草、田素馨、紫熊胆、水辣椒 |
界 | 植物界、动物界、其它 |
门 | |
纲 | |
目 | |
科 | |
属 | |
种 | |
分布区域 | 生长于水稻田边或低湿处。分布长江以南各地。 |
命名者及年代 | |
保护级别 | |
备注 | 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;出处 《四川中药志》 |
更多 | 为玄参科植物泥花草的全草。9月采收。 |
《中药大辞典》:水虾子草
拼音注音
Shuǐ Xiā Zǐ Cǎo
别名
鸭脷草(《广州植物志》),田素馨(《泉州本草》),紫熊胆,水辣椒(《广西药植名录》)。
出处
《四川中药志》
来源
为玄参科植物泥花草的全草。9月采收。
生境分布
生长于水稻田边或低湿处。分布长江以南各地。
原形态
一年生秃净草本,高10~25厘米。须根多。茎直立或披散,绿紫色,多分枝,长枝匍匐,节上生不定根。叶对生,无柄或基部渐狭而成稍抱茎的短柄;叶片矩圆披针形,长1~3厘米,宽0.5~1厘米,先端渐尖或钝,边缘具疏钝齿,上面绿紫色,下面较淡。枝端开花,成稀疏的总状花序;花梗基部有一线状披针形的苞片;花萼钟形,先端5裂,裂片狭,绿色;花冠唇形,5裂,淡紫色;雄蕊4,2枚能育而不突出,花药互贴,2枚退化;子房上位,花柱单一。蒴果线状披针形,长1~1.5厘米,具宿存萼。种子小,多数。花期秋、冬。
性味
①《四川中药志》:"性寒,味淡,无毒。"
②《泉州本草》:"味甘微辛,性平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逐瘀,消肿,解毒,利尿。治跌打损伤,痈疽疔肿,淋病。
①《四川中药志》:"治跌伤、扭伤和折伤。"
②《泉州本草》:"清热解毒,逐瘀破血,通淋利小便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鲜者1~2两;捣汁或烧灰泡酒。外用:捣敷。
复方
①治跌打损伤:水虾子草、红酸浆草、红牛膝、芋麻根,烧灰,泡酒服。(《四川中药志》)
②治破伤风抽搐:鲜水虾子草,捣绞汁泡酒服,每次三两。
③治痈疽疔疖,无名肿毒:鲜水虾子草,合酸饭粒、食盐各少许,捣敷患处。
④治疯狗、毒蛇咬伤:鲜水虾子草,捣绞汁泡酒温服,渣敷患处,每次三两。(②方以下出《泉州本草》)
摘录
《中药大辞典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