物种 | 常山 |
---|---|
门类 | 中药材·《本草崇原》·卷下\本经下品 |
中文名 | 常山 |
拉丁名 | |
英文名 | |
别名 | |
界 | 植物界、动物界、其它 |
门 | |
纲 | |
目 | |
科 | |
属 | |
种 | |
分布区域 | |
命名者及年代 | 张志聪·清(公元1674年) |
保护级别 | |
备注 | 常山·《本草崇原》·张志聪 |
更多 | 作者:着者张志聪殁而书未成,后由弟子高世栻续成;朝代:清·康熙十三年;年份:公元1674年。 |
气味苦寒,有毒。主治伤寒寒热,热发温疟,鬼毒,胸中痰结,吐逆。
(常山又名恒山,出益州及汉中,今汴西、淮浙、湖南州郡皆有。生山谷间,茎高三四尺,圆而有节,其叶似茗,两两相对,二月作白花,青萼,五月结实青圆。常山者,根之名也。
状似荆根,细实而黄者,谓之鸡骨常山,用之最胜,其苗别名蜀漆。古时根苗皆入药用,今时但用常山,不用蜀漆,犹之赤箭、天麻,但用天麻,无有用赤箭者,盖以其苗不复远市耳。)
恒山,北岳也。后以汉文帝讳恒,遂改名常山。此草名常山,亦名恒山。李时珍疑其始出于常山,故得此名,余以此思常山之草,盖禀西北金水之化而气出于东南。主治伤寒之寒热者,从西北之阴而外出于阳也。热发温疟者,乃先发热之温疟。温疟病藏于肾,常山从西北而出于东南,则温疟可治也。神气乃浮,则鬼毒自散。阳气外行,则胸中痰结自消,痰结消而吐逆亦平矣。
愚按∶伤寒寒热,言伤寒之病,先寒后热也。热发温疟,言温疟之病,先热发而后寒也。
言不尽意,以意会之。
《阴阳离合论》云∶圣人南面而立,前曰广明,后曰太冲,太冲之地,名曰少阴,少阴之上,名曰太阳,是太阳之气根于少阴,主于肤表。常山从少阴而达太阳之气以外出,所谓因于寒,欲如运枢,起居如惊,神气乃浮者,是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