物种 | 白蔹 |
---|---|
门类 | 中药材·《新修本草》·卷第十 |
中文名 | 白蔹 |
拉丁名 | |
英文名 | |
别名 | |
界 | 植物界、动物界、其它 |
门 | |
纲 | |
目 | |
科 | |
属 | |
种 | |
分布区域 | |
命名者及年代 | 苏敬(等)·唐(公元659年) |
保护级别 | |
备注 | 白蔹·《新修本草》·苏敬等20余人编写 |
更多 | (公元 659 年)唐.李绩(苏敬)撰。五十四卷。原书已佚,内容尚散见于《经史证类备急本草》中。包括药图、图经、本草三部分,收载药物 844 种, 详细介绍性味、产地、效用等 。 |
味苦、甘,平、微寒,无毒。主痈肿疽疮,散结气,止痛,除热目中赤,小儿惊痫,温疟杀火毒。一名兔核,一名白草,一名白根,一名昆仑。生衡山山谷。二月、八月采根,曝干。
代赭为之使,反乌头。近道处处有之,作藤生,根如白芷,破片以竹穿之,晒干。生取根捣,敷痈肿亦效。
〔谨案〕
此根,似天门冬,一株下有十许根,皮赤黑,肉白,如芍药,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