物种 | 窃衣 |
---|---|
门类 | 中药材·《中华本草》 |
中文名 | 窃衣 |
拉丁名 | Qiè Yī |
英文名 | |
别名 | 华南鹤虱、水防风 |
界 | 植物界、动物界、其它 |
门 | |
纲 | |
目 | |
科 | |
属 | |
种 | |
分布区域 | 生态环境:生于山坡、林下、河边、芒地及草丛中。生于海拔150-3060m的杂木林下、林缘、路旁、沟边及溪边草丛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陕西、甘肃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等地。分布几遍全国。 |
命名者及年代 | |
保护级别 | |
备注 | |
更多 | 药材基源:为伞形科植物窃衣和小窃衣的果实或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Torilis scabra (Thunb.)DC. [Chaero-phyllum scabrum Thunb.]Torilis japonica (Houtt.) |
《中华本草》:窃衣
拼音注音
Qiè Yī
别名
华南鹤虱、水防风
来源
药材基源:为伞形科植物窃衣和小窃衣的果实或全草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Torilis scabra (Thunb.)DC. [Chaero-phyllum scabrum Thunb.]Torilis japonica (Houtt.) DC.
采收和储藏:夏末秋初采收,晒干或鲜用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坡、林下、河边、芒地及草丛中。
生于海拔150-3060m的杂木林下、林缘、路旁、沟边及溪边草丛中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陕西、甘肃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等地。
分布几遍全国。
原形态
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,高10-70cm。全株有贴生短硬千周。茎单生,有分枝,有细直纹和刺毛。叶卵形,一至二回羽状分裂,小叶片披针状卵形,羽状深裂,末回裂片披针形至长圆形,长mm,宽2-5mm,边缘有条裂状粗齿至缺刻或分裂。复伞形花序顶生和腋生,花序梗长2-8cm;总苞片通常无,很少1,钻形或线形;伞辐2-4,长1-5cm,粗壮,有纵棱及向上紧贴的硬毛;小总苞片5-8,钻形或线形;小伞形花序有花4-12;萼齿细小,三角状披针形,花瓣白色,倒圆卵形,先端内折;花柱基圆锥状,花柱向外反曲。果实长圆形,长4-7mm,宽2-3mm,有内弯或呈钩状的皮刺,粗糙,每棱槽下方有油管1。花、果期4-10月。
本种与窃衣的植物形态基本相似,区别点在于:总苞片3-6,伞辐4-12,果实圆卵形,长1.5-4mm,宽1.5-2.5mm。花、果期4-10月。
性状
性状鉴别:小窃衣为长圆形的双悬果,多裂为分果,分果长3-4mm,宽1.5-2mm。表面棕绿色或棕黄色,顶端有微突的残留花柱,基部圆形,常残留有小果柄。背面隆起,密生钩刺,刺的长短与排列均不整齐,状似刺猬。接合面凹陷成槽状,中央有1条脉纹。体轻。搓碎时有特异香气。味微辛、苦。
显微鉴别:小窃衣分果中部横切面:背面有多数长短不等钩刺和厚壁性枕状毛,毛的主体为一个具疣状突起的窄长细胞,其基部有多数表皮细胞组成的枕状垫。外果皮及钩刺外的角质层有齿状突起,背面有4个油管,两油管间均有一小型维管束。接合面凹陷,有大型油管2个;内果皮为1列狭长的薄壁细胞。种皮为1列薄壁细胞,内含红棕色物质。外胚乳由多角形薄壁细胞组成,壁较厚,内含脂肪油及糊粉粒。
化学成分
窃衣的挥发性成分中含α-侧柏烯(α-thujene)0.3%,α-蒎烯(α-pinene)0.9%,β-蒎烯(β-pinene)2.1%,樟烯(camphene)1.4%,蒈烯-3(△3-carene)2.3%,α-水芹烯(α-phellan-drene)4.1%,柠檬烯(limonene)2.4%,β-水芹烯(β-phellandrene)1.7%,γ-松油烯(γ-terpinene)1.9%,对-聚伞花素(p-cymene)0.4%,β-丁香烯(β-caryophyllene)4.4%,乙酸龙脑酯(bornyl ac-etaie)16.2%,乙酸牻牛儿酯(geranyl acetate)31.1%。种子中含窃衣素(torilin)。果实中含律草烯(humulene),左旋大牻牛儿烯(germacrene)D, 左旋大牻牛儿-4(15),5(E),10(14)-三烯-1β-醇[germacra-4(15),5(E),10(14)-trien-1β-ol],窃衣内酯(torilolide),氧化窃衣内酯(oxytorilolide),窃衣醇酮(torilolo-ne),以及多种倍半萜成分。
归经
归脾;大肠经
性味
味苦;辛;性平
功能主治
杀虫止泻;收湿止痒。主虫积腹痛;泄痢;疮疡溃烂;阴痒带下;风湿疹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9g。外用:适量,捣汁涂;或煎水洗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