物种 | 飞天蠄蟧 |
---|---|
门类 | 中药材·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 |
中文名 | 飞天蠄蟧 |
拉丁名 | Fēi Tiān Qín Liáo |
英文名 | |
别名 | 桫椤、刺桫椤、山蠄蟧、山棕、龙骨风、树蕨、大贯众 |
界 | 植物界、动物界、其它 |
门 | |
纲 | |
目 | |
科 | |
属 | |
种 | |
分布区域 | 多生于山谷、溪边及林下潮湿地。分布于台湾、广西、广东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省区。 |
命名者及年代 | |
保护级别 | |
备注 | |
更多 | 为桫椤科桫椤属植物桫椤Cyathea spinulosa Wall.,以主干入药。全年可采,削去主干的坚硬外皮,切片晒干。 |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飞天蠄蟧
拼音注音
Fēi Tiān Qín Liáo
别名
桫椤、刺桫椤、山蠄蟧、山棕、龙骨风、树蕨、大贯众
来源
为桫椤科桫椤属植物桫椤Cyathea spinulosa Wall.,以主干入药。全年可采,削去主干的坚硬外皮,切片晒干。
生境分布
多生于山谷、溪边及林下潮湿地。分布于台湾、广西、广东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省区。
原形态
多年生树形蕨类,高3~8米,棕榈状,幼苗似金毛狗脊。主干直立,高1~3米,粗壮,深褐色或浅黑色,外面坚硬,有老叶脱落留下的痕迹;药材断面近圆形,沿边缘有一圈形似新月形的维管束。叶簇生于干顶;叶柄及叶轴密被棘刺;叶片巨大,长1~3米,三回羽裂,羽片矩圆形,长30~50厘米,中部宽13~20厘米,羽轴下面无毛(下部有疏刺),上面连同小羽轴疏生棕色卷曲有节的毛,小羽轴和主脉下面有略呈泡状的鳞片,沿汁脉下面有疏短毛,小羽片羽裂几达小羽轴;裂片披针形,短尖头,有疏锯齿,细脉均为2叉。孢子囊群生于小脉分叉点上凸起的囊拖上,囊群盖近圆球形,膜质,下位,初时向上包被囊群,成熟时裂开,压于囊群下或几消失。
性味
微苦,平。
功能主治
祛风利湿,活血祛瘀,清热止咳。用于风湿关节痛,跌打损伤,慢性支气管炎,肺热咳嗽,肾炎水肿,预防流行性感冒;茎内汁液外搽治癣症。
用法用量
3~5钱;外用茎内汁液搽患处。
制剂
飞桃冲剂:取飞天蠄蟧1两,五指毛桃1.5两,胡颓子叶5钱,山白芷(羊耳菊)3钱,鱼腥草8钱,加水煮沸4小时,过滤,滤液浓缩成浸膏状;加乙醇使含醇量达80%,静置过夜,过滤,滤液回收乙醇并浓缩成浸膏状,加淀粉,制成颗粒,60℃烘干,过筛,分装,每包6克。
复方
慢性气管炎:飞桃冲剂,每次3克,每日2次,20天为一个疗程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