物种 | 忽布筋骨草 |
---|---|
门类 | 中药材·《中药大辞典》 |
中文名 | 忽布筋骨草 |
拉丁名 | Hū Bù Jīn Gǔ Cǎo |
英文名 | |
别名 | 白毛夏枯草、轮花筋骨草、生斗尕尔摸 |
界 | 植物界、动物界、其它 |
门 | |
纲 | |
目 | |
科 | |
属 | |
种 | |
分布区域 | 生于田边地埂、河谷,及荒野阴湿处。分布甘肃、青海、山西、河北、云南、四川、西藏等地。 |
命名者及年代 | |
保护级别 | |
备注 | 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;出处 《青藏高原药物图鉴》 |
更多 | 为唇形科植物白苞筋骨草的全草。6~7月采,洗净,除去须根,晾干。 |
《中药大辞典》:忽布筋骨草
拼音注音
Hū Bù Jīn Gǔ Cǎo
别名
白毛夏枯草(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),轮花筋骨草(《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》),生斗尕尔摸(藏名)。
出处
《青藏高原药物图鉴》
来源
为唇形科植物白苞筋骨草的全草。6~7月采,洗净,除去须根,晾干。
生境分布
生于田边地埂、河谷,及荒野阴湿处。分布甘肃、青海、山西、河北、云南、四川、西藏等地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4~20厘米。茎直立。四棱形,基部分枝,具短柔毛。叶对生,椭圆状披针形、矩圆形至倒披针形,长2.5~8厘米,宽0.9~3厘米,先端圆钝或尖,基部渐狭,全缘或具不整齐的钝齿,两面和边缘均被柔毛。穗状花序长3~11.5厘米;苞片卵形至椭圆形,长约3.9厘米,宽约2.7厘米,先端渐尖;花萼近钟形,5齿裂,裂片近披针形。顶端渐尖,边缘具柔毛;花冠白色,二居形,上唇小,2裂,下唇大,3裂,中裂片约等于侧裂片2倍,花冠筒基部膝曲,长约1.2厘米,宽约2.3毫米,被柔毛;雄蕊4,2强,上面2枚与花冠的侧裂片等长,下面2枚超过它,着生于花冠筒中部以上,伸出花冠外,花丝长5~8毫米,基部扁平,花药丁字着生;雌蕊1,花柱长约1.8厘米,柱头2裂。小坚果,黑色,倒卵状椭圆形,具网状皱纹和微毛。种子卵形,黑褐色。花期7~8月。
归经
《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》:"入肝肾二经。"
性味
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:"苦,寒。"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,活血消肿。治感冒风热,咽喉肿痛,咳嗽,吐血,高血压,面瘫,跌打瘀痛。
①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:"清热解毒,利水通淋,凉血降压。治外感风热,高血压,咽喉炎,支气管炎,尿路结石,疮痈肿毒。"
②《青藏高原药物图鉴》:"解毒。治流行性感冒,中毒性肝脏损害及肝胃并病。"
③《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》:"解热抗菌,活血消肿。治跌损瘀凝,面瘫嘴歪,劳伤咳嗽,吐血,气痛消毒,炭疽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5钱。
摘录
《中药大辞典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