物种 | 山苦荬 |
---|---|
门类 | 中药材·《中药大辞典》 |
中文名 | 山苦荬 |
拉丁名 | Shān Kǔ Mǎi |
英文名 | |
别名 | 七托莲、小苦麦菜、苦菜、黄鼠草、小苦苣、活血草、隐血丹、小苦荬 |
界 | 植物界、动物界、其它 |
门 | |
纲 | |
目 | |
科 | |
属 | |
种 | |
分布区域 | 生长于田间。分布我国北部、东部、南部各地。 |
命名者及年代 | |
保护级别 | |
备注 | 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;出处 《广西药植名录》 |
更多 | 为菊科植物山苦荬的全草。早春采收。 |
《中药大辞典》:山苦荬
拼音注音
Shān Kǔ Mǎi
别名
七托莲、小苦麦菜(《广西药植名录》),苦菜、黄鼠草、小苦苣、活血草、隐血丹、小苦荬(《陕西中草药》)。
出处
《广西药植名录》
来源
为菊科植物山苦荬的全草。早春采收。
生境分布
生长于田间。分布我国北部、东部、南部各地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20~40厘米。具细弱的匍茎或根状茎。叶多着生于基部,线状披针形或篦状披针形,长7~20厘米,宽1.5~8厘米,先端钝或尖,边缘具稀疏的羽状齿裂或不裂;基部窄狭成柄;茎生叶仅1~2枚,无柄,微抱茎。头状花序排列成稀松的伞房状的圆锥花丛;总苞长约8毫米,外层苞片很小,卵圆形,内层苞片线状披针形,先端尖或钝;舌状花黄色或白色,舌片先端5齿裂;雄蕊5,花药黑色;子房下位,花柱上部有细毛,柱头2裂,黑色。瘦果狭披针形;长约4毫米,具嘴,两面有纵棱10条,成熟后红棕色;冠毛1层,色白细软。花期4~5月。
功能主治
①《广西药植名录》:"止泻,消肿。治蛇伤,尿结石。"
②《陕西中草药》:"清热解毒,泻肺火,凉血,止血,止痛,调经,活血,化腐生肌。治无名肿毒,阴囊湿疹,肺炎,跌打损伤,骨折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2~3钱。外用:捣敷或煎水洗。
摘录
《中药大辞典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