物种 | 蜀漆 |
---|---|
门类 | 中药材·《中药大辞典》 |
中文名 | 蜀漆 |
拉丁名 | Shǔ Qī |
英文名 | |
别名 | 鸡屎草、鸭屎草 |
界 | 植物界、动物界、其它 |
门 | |
纲 | |
目 | |
科 | |
属 | |
种 | |
分布区域 | 主产于四川、贵州、湖南。此外,湖北、广西亦产。 |
命名者及年代 | |
保护级别 | |
备注 | 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;出处 《本经》 |
更多 | 为虎耳草科植物黄常山的嫩枝叶。夏季采收,晒干。 |
《中药大辞典》:蜀漆
拼音注音
Shǔ Qī
别名
鸡屎草、鸭屎草(《日华子本草》)。
出处
《本经》
来源
为虎耳草科植物黄常山的嫩枝叶。夏季采收,晒干。
生境分布
主产于四川、贵州、湖南。此外,湖北、广西亦产。
原形态
植物形态详"常山"条。
性状
干燥嫩枝,圆柱形,细弱,叶多皱缩,枯褐色或棕绿色,完整的叶椭圆形、广披针形或长方状倒卵形,先端尖,边缘有锯齿,基部楔形,光滑无毛。体轻而薄,质脆易碎。嗅之有特殊的闷气,味微苦。以无者梗、叶大不破碎,味浓者为佳。
化学成分
参见"常山"条。
归经
《得配本草》:"入手、足厥阴经。"
性味
苦辛,温,有毒。
①《本经》:"味辛,平。"
②《别录》:"微温,有毒。"
③《药性论》:"味苦,有小毒。"
注意
凡正气虚弱,久病体弱者慎服。
①《本草经集注》:"栝楼为之使。恶贯众。"
②《药性论》:"不可多进,令人吐逆。畏橐吾。"
③《四声本草》:"桔梗为之使。"
④《得配本草》:"胃虚,老幼虚弱,二者忌用。""忌葱茗。"
功能主治
除痰,截疟,消癥瘕积聚。
①《本经》:"主疟及咳逆寒热,腹中症坚痞结,积聚邪气蛊毒。"
②《别录》:"疗胸中邪结气,吐出之。"
③《药性论》:"主治瘴疟多时不瘥,去寒热疟。治温疟寒热。"
④张元素:"破血,导胆邪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~2钱;或研末。
复方
①治疟多寒者,名曰牝疟:蜀漆(洗去腥)、云母(烧二日夜)、龙骨等分。杵为散,未发前,以浆水服半钱匕。温疟加蜀漆半分,临发时服一钱匕。(《金匮要略》蜀漆散)
②治小儿暴惊,卒死中恶:蜀漆(炒)二钱,左顾牡蛎一钱二分。浆水煎服,当吐痰而愈。(《纲目》千金汤)
各家论述
①《本经逢原》:"蜀漆,即常山之苗,故《本经》治疟,及咳逆寒热,积聚蛊毒,功效与之相类。
②《得配本草》:"蜀漆,其气升散,其性飞腾,能开阴伏之气,能劫蓄结之痰,破血行水,消痞截疟。甘草拌蒸。生用性升,炒炭稍缓。"
③《药征续编》:"凡仲景之治动也,共活法有三:有胸腹之动,则以牡蛎治之;有脐下之动,则以龙骨治之;有胸腹脐下之动剧,则以蜀漆治之。此为仲景治动之三活法矣。故仲景之方,有以蜀漆配之牡蛎者,或有配之龙骨者,或有配之龙骨、牡蛎者,是又仲景用蜀漆之法也。本论不载此法者,盖属脱误,故晋、唐以来,无有知蜀漆之功者。"
④《本经疏证》:"凡药非鳞介飞走,未有云气腥者,惟仲景用蜀漆,必注曰洗去腥,则可见其气之恶劣异于他草木矣。"
摘录
《中药大辞典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