物种 | 白金果榄 |
---|---|
门类 | 中药材·《中华本草》 |
中文名 | 白金果榄 |
拉丁名 | Bái Jīn Guǒ Lǎn |
英文名 | |
别名 | |
界 | 植物界、动物界、其它 |
门 | |
纲 | |
目 | |
科 | |
属 | |
种 | |
分布区域 | 生态环境: 生于林缘或山坡灌丛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广东、广西、云南等地。 |
命名者及年代 | |
保护级别 | |
备注 | |
更多 | 药材基源:为马兜铃科植物变色马兜铃的块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ristolochia versicolor S.M.Hwang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、冬季采挖,洗净,切段,晒干。 |
《中华本草》:白金果榄
拼音注音
Bái Jīn Guǒ Lǎn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马兜铃科植物变色马兜铃的块根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ristolochia versicolor S.M.Hwang
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、冬季采挖,洗净,切段,晒干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 生于林缘或山坡灌丛中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广东、广西、云南等地。
原形态
变色马兜铃 木质藤本。块根圆锥形,常数个相连。嫩枝纤细,具纵棱。被短柔毛。叶互生;叶柄长1-2cm,粗壮,常弯扭,稍被毛;叶片长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,长14-25cm,宽4-6.5cm,先端短尖至渐尖,基部呈狭耳形,两侧裂片常稍内弯或下垂,边全缘,下面叶脉上疏被长柔毛,后渐脱落,基出脉3条。花单生或2花聚生,稀排成总状花序,生于叶腋;花梗密被褐色长柔毛;小苞片钻形,密被褐色长柔毛;花被管中部急剧弯曲,从弯曲处至檐部较下部短而彼此互相贴生,黄绿色,有纵脉纹,外面密被丝质长柔毛,内面无毛;檐部盘状近圆形,花蕾时黄色,开花后紫红色,有网状脉纹,外面密被棕色丝质长柔毛,边缘浅3裂;喉部半圆形,稍具领状突起;花药成对贴生于合蕊柱近基部;子房圆柱形,密破棕色长柔毛;合蕊柱裂片先端钝,边缘向下延伸,并有乳头状突起,蒴果椭圆状,长5-8cm,6棱,成熟时暗褐色,自先端向下开裂。种子卵形,背面平凸状。花期4-6月,果期8-10月。
性状
性状鉴别 块根呈不规则形或长圆锥形,直径5-9cm。表面灰棕色,粗糙,有不规则的裂纹。多横切成片,切面白色或黄白色。气清凉,味微苦。
显微鉴别 块根横切面:木栓层为多列木栓细胞,栓内层内侧石细胞断续排列成环,石细胞长圆形、圆形或不规则形,长圆形的长径105-140μm,短径35-70μm,圆形的直径20-56μm。维管束外韧型,韧皮部、木质部被宽狭不一的射线分成很多束,呈放射状排列,形成层环形,近中央有4个大的1-2分叉的木质部束,内方可见副形成层。粗大的块根中央有异型维管束,其木质部在外方,韧皮部在内方。本品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。
化学成分
含尿囊素(allantoin),硬脂酸(stearic acid),豆甾-4-烯-3,6-二酮(stigmast-4-en-3,6-dione),豆甾烷-3,6-二酮(stigmastane-3,6-dione),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,胡萝卜甙(daucosterol),马兜铃酸(aristolochic acid)A、马兜铃酸A甲酯(aristolochic acid A methyl ester),6-甲氧基去硝基马兜铃酸甲酯(6-methoxydenitroaristolochic acid methyl ester),去硝基马兜铃酸(denitroaristolochic acid),6-甲氧基去硝基马兜铃酸(6-methoxydenitroaristolochic acid),6-甲氧基马兜铃酸A甲酯(6-methoxyaristolochic acid A methyl ester),异马兜铃内酯(isoaristolactone),银袋内酯(versicolactone)A、B、C、D。
性味
苦;寒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消肿止痛。主肠炎腹泻;菌痢;咽喉肿痛;腮腺炎;瘰疬;乳痈;湿疹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10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