物种 | 刺竹笋 |
---|---|
门类 | 中药材·《中药大辞典》 |
中文名 | 刺竹笋 |
拉丁名 | Cì Zhú Sǔn |
英文名 | |
别名 | 芳竹笋 |
界 | 植物界、动物界、其它 |
门 | |
纲 | |
目 | |
科 | |
属 | |
种 | |
分布区域 | 通常栽培于向阳山坡或河流沿岸之较高处。分布广东、广西、贵州、四川等地。 |
命名者及年代 | |
保护级别 | |
备注 | 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;出处 《纲目》 |
更多 | 为禾本科植物箣竹的苗。 |
《中药大辞典》:刺竹笋
拼音注音
Cì Zhú Sǔn
别名
芳竹笋(《岭南采药录》)
出处
《纲目》
来源
为禾本科植物箣竹的苗。
生境分布
通常栽培于向阳山坡或河流沿岸之较高处。分布广东、广西、贵州、四川等地。
原形态
箣竹(赞宁《笋谱》),又名:竻竹、答黎竹、樆竹、筥竹(《竹谱详录》),车角竹、大竹、车筒竹、麻竹、大竻麻竹、水竻竹、箣楠竹。
高大竹类,秆高10~24米,径5~15厘米,节间长约30厘米,中空甚细。箨环密生棕色刺毛;箨鞘厚革质,矩形或长三角形,背面基部有刺毛;箨耳左右略相等;箨舌边缘具缝毛;箨叶宿存,三角形,正面具棕黑色小刺毛。枝条有2~3刺;小枝有叶6~8枚;叶鞘长2.5~5厘米,鞘口处有灰色易落之缝毛数条;叶舌截平头,有时先端有繸毛;叶片细长披针形,长6~20厘米,宽6~20毫米,基部急缩成1~3毫米长之叶柄,背面微有短毛,次脉4~7对,小横脉不显著,叶缘粗糙或一边近于平滑。小穗簇生,密集,基部有糠状鳞片,含4~12花,黄绿色或淡绿色;颖顶端尖锐,无毛,外稃卵形兼披针形,无毛;内稃,具2脊,鳞被3片,边缘有白色长纤毛;雄蕊6,花药长4毫米,花药隔之先端可呈小笔毫状;子房先端被刺毛,花柱1枚,柱头3枚,羽毛状。笋期5~6月。花期8~12月。
性味
苦。
①《竹谱详录》:"甘苦,有小毒。"
②《岭南采药录》:"味苦。"
功能主治
《岭南采药录》:"治竹木刺入肉:竻竹笋、酒糟、车前子、盐,同捣敷患处。"
摘录
《中药大辞典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