物种 | 芍药 |
---|---|
门类 | 花卉 |
中文名 | 芍药 |
拉丁名 | Paeonia lactiflora |
英文名 | Chinese peony、Common garden peony |
别名 | 殿春、将离、离草、婪尾春、余客、红药 |
界 | 植物界 |
门 | |
纲 | |
目 | |
科 | 毛茛科 |
属 | 芍药属 |
种 | |
分布区域 | 我国北部;饿罗斯的西伯利亚、朝鲜及日本也有。 |
命名者及年代 | |
保护级别 | |
备注 | 植物花卉分类查询及介绍! |
更多 | 花期因地区不同略有差异,一般在5~6月,果期8月。 |
繁殖方式:播种或分株
花果期:花期因地区不同略有差异,一般在5~6月,果期8月。
日照:全日照,喜阳光充足,亦稍耐半阴,但会生长缓慢
温度:生长适温10℃~19℃,耐40℃高温,亦耐-20℃低温
土壤:喜排水良好、疏松、肥沃的壤土或沙质壤土。
水分:喜湿润,也耐干旱
形态特征
多年生宿根草本花卉。芍药原产我国的陕西、山西、河北、内蒙古、黑龙江、辽宁、吉林等省区,现在全国各地均有栽培,是我国的传统名贵花卉。据《诗经》郑风篇中所载:“维士与女,伊其相谑,赠之芍药”,故而芍药又叫做“将离”。由此,也可以看出,芍药在我国园艺栽培中,至少也有三千年的历史,并已成为著名的观赏花卉。芍药的嫩茎嫩叶初出时为紫红色,近而呈浓绿色。茎干直立,株高60~100厘米,主根肉质,粗壮。秋冬季节茎干和叶片大多枯死,地下有圆柱形或纺锤形的块根。粗根上有白色的细白根。叶片较密,2回3出羽状复叶,为心脏形或阔卵形,有5~7个浅裂,叶表面粗糙多皱,至茎梢顶端着花处则逐渐小而成单叶。花朵单生于叶腋或分枝顶端,初夏开花,花形与牡丹相似,直径12~15厘米,因品种关系最大的可达20厘米,所以又有人称它为“草牡丹”。芍药花型大,颜色鲜,形态美,单瓣、重瓣不等。早花品种与迟花品种的开花,可连续20~30天。芍药的花色极为丰富,有白色、黄色、粉红色、紫红色等,有清淡的香气。雄蕊多数,雌蕊无毛,雄雌蕊均有退化为花瓣的。果实为蒴果,果长2.5~3厘米,直径1. 2~1. 5厘米,种子扁圆呈肾脏形,种子黑色,8~9月成熟。
观赏用途
芍药和牡丹,自古并称为“花中二绝”。在花卉王国中,人们把牡丹奉为花王,把芍药誉为花相。芍药是我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,早在3000多年前就有栽培,芍药是春天万紫千红的压台好花,每当春夏之交,红英将尽,芍药正烁然盛开,它幽雅高洁,潇洒华丽,色彩鲜艳,清香流溢。被奉为“花相”;又因殿春而开,故有“婪尾春”的别名。芍药栽培早于牡丹,历史悠久,据考证汉时长安地区就有栽培,隋唐后至宋,扬州芍药闻名天下。到了明朝,芍药、牡丹栽培中心转移到了安徽亳州,清朝又转到山东曹州(今菏泽),后又转至北京丰台一带。观赏性强,盆栽适合阳台、窗台等装饰,园林中常用于花坛、花境等处栽培观赏,花枝可用作切花,根药用,称白芍,能镇痛、镇痉、祛瘀、通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