物种 | 兴木蒂那布 |
---|---|
门类 | 中药材·《中华本草》 |
中文名 | 兴木蒂那布 |
拉丁名 | |
英文名 | root, leaf or flower of Szechwan-tibet Rabdosina |
别名 | 川藏香茶菜 |
界 | 植物界、动物界、其它 |
门 | |
纲 | |
目 | |
科 | |
属 | |
种 | |
分布区域 | 生态环境:生于山坡林缘、灌丛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四川西南部、西藏南部。 |
命名者及年代 | |
保护级别 | |
备注 | 摘录:《中华本草》;出处 始载于《中国植物志》。 |
更多 | 药材基源:为唇形科植物川藏香茶菜的叶及花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Rabdosia pseudoirrorata C. Y. Wu采收和储藏:7-9月花开时采收,晒干。 |
拼音注音
Xìnɡ Mù Dì Nà Bù
别名
川藏香茶菜
英文名
root, leaf or flower of Szechwan-tibet Rabdosina
出处
始载于《中国植物志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唇形科植物川藏香茶菜的叶及花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Rabdosia pseudoirrorata C. Y. Wu
采收和储藏:7-9月花开时采收,晒干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坡林缘、灌丛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四川西南部、西藏南部。
原形态
川藏香茶菜,丛生小灌木,高30-50cm。主根圆柱形,木质,粗壮。极多分枝,幼枝四棱形,被贴生极短柔毛。叶对生;叶柄长1-4mm,被极短柔毛;叶片长圆状披针形或卵形,长0.7-2.5cm,宽0.6-1.5cm,先端钝,基部渐狭成楔形,边缘在中部两边有4-6圆齿状锯齿,两面密被贴生极短柔毛及腺体。聚伞花序生于茎枝上部渐变小的苞叶或苞片腋内;3-7花;下部苞叶与茎叶同形,向上渐变小而全缘;小苞片卵形或线形,长1-3mm,常短于花梗;花萼钟形,外被短柔毛及腺点,萼齿5,略呈3/2式二唇形,下唇2齿稍大,卵形,先端具小突尖;花冠浅紫色,长约9mm,外被短柔毛,内面在下唇中央被微柔毛,冠筒长约4mm,基部上方浅囊状突起,冠檐二唇形,上唇外反,长约3mm,宽约4mm,先端具相等4圆裂,下唇宽卵圆形,较上唇为长,开花时下反,因而露出雄蕊及花柱;雄蕊4,与花冠下唇近等长;花柱伸出或内含于花冠下唇,先端2浅裂,花盘环状,前方微隆起。小坚果卵状长圆形,灰白色。花、果期7-9月。
化学成分
叶含川藏香茶菜素(pseurata)A、B、C、D、E、F,异香茶菜美定(isodomedin),二氢川藏香茶菜素(dihydro pseurata)F.
性味
味辛;性平
功能主治
退翳;驱虫。主目睹为翳障,蛔虫病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15g;或研末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叶、花:有驱蛔虫、去翳的功能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