物种 | 榼藤 |
---|---|
门类 | 中药材·《中药大辞典》 |
中文名 | 榼藤 |
拉丁名 | Kē Ténɡ |
英文名 | |
别名 | 过山枫、大血藤、过山龙、过江龙、扭骨风 |
界 | 植物界、动物界、其它 |
门 | |
纲 | |
目 | |
科 | |
属 | |
种 | |
分布区域 | 生长于灌木丛、山坡。分布广东、广西、台湾、云南及喜马拉雅山东部等地。 |
命名者及年代 | |
保护级别 | |
备注 | 摘录:《中药大辞典》;出处 《广西药植名录》 |
更多 | 为豆科植物榼藤的茎藤。 |
《中药大辞典》:榼藤
拼音注音
Kē Ténɡ
别名
过山枫、大血藤、过山龙、过江龙、扭骨风(《广西药植名录》)。
出处
《广西药植名录》
来源
为豆科植物榼藤的茎藤。
生境分布
生长于灌木丛、山坡。分布广东、广西、台湾、云南及喜马拉雅山东部等地。
原形态
榼藤(《南方草木状》)
常绿藤本,2回羽状复叶,叶轴顶端有卷须,羽片4~6个,各有小叶6~8枚;小叶椭圆矩形,长3~8.5厘米,宽1.5~4厘米,两侧不等,先端圆,基部楔形,革质。花黄色,芳香,穗状花序腋生,或排列为圆锥状;苞片线形,外有短柔毛;萼阔钟状,萼齿,5,远离,长约2毫米;花瓣5,矩形,长约3毫米;雄蕊10,花丝丝状;子房有短柄,花柱丝状,柱头凹下。荚果扁,木质,无毛,长30~100厘米,宽8~12厘米,10~30节,每节有种子1粒,种子扁,近圆形,木质,直径4~5厘米。花期3~4月。果熟期8月下旬。
化学成分
树皮含皂甙。茎含氨基酸、黄酮类、酚类。
功能主治
①《广西药植名录》:"通经,消疮肿,治风湿腰痛。"
②《南方主要有毒植物》:"治风湿腰腿痛,跌打损伤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0.5~1两。
摘录
《中药大辞典》